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公共场所吸烟、旅游景点乱写乱画、不文明遛狗、不文明停车等陋习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见,它们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环境和形象的“城市病”。所谓“陋习”,就是不良习惯,是长期内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
俗话说“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众所周知,好的习惯能使人终生受益。有时候,少数人为图一时方便,会从楼上乱扔乱抛垃圾,这不仅造成地面污染,而且稍不留意就会给邻里和路人带来人身伤害,不能不令人反思。这样的“壮举”,难道不令人感到脸红吗?
如果说不知者无罪,对其尚可同情、理解,许多人明知故犯则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有些人在大街上吐痰像眨眼一样自然,抛弃垃圾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红灯在他们看来也不过是“建议”而已。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禁止吐痰”的牌匾下痰迹斑斑,“禁倒垃圾”的标志下废物成堆,而“保持安静”的提醒语周围一片嘈杂。显然,这些人对陋习不是不知,而是不为。
有的人认为不拘小节是一种潇洒,是成就大事的风格。然而,这些被人称为小事、小节的具体环节,往往是养成文明素养的关键。哲人曾说: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是的,工作中重视细节,可助你创造事业的辉煌;修养中重视细节,可助你成就优秀的品格。在行走时,遵守规则与否;在吃零食时,乱扔垃圾与否;在垃圾箱面前,上前或不上前一步;在上公交车时,抢或不抢一步……这些往往是检验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试金石。只要你时时、事事、处处关注细节,重视小小一步,珍重脚下,走好“这一步”,你就会成为一个文明之人。
礼仪素养,点滴小事显现文明品性。无论做事还是做人,无论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不可忽视细节。唯有重视每一个细节,不断修正、改善每一个细节,才能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摒弃陋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有人虽然陋习满身,自己却浑然不知。譬如,有人以为只有在公共场所故意大声喊叫才叫喧哗,把在公交车上高谈阔论看作是正常交流,把在餐馆里不顾旁人的叫嚷当成是“朋友们热闹热闹”。其中,还有文化或者地域差异带来的障碍。譬如,有些刚进城的农民不知道在车站或者街角随意扔个烟头的行为有多么恶劣;有些下乡旅游的市民也不知道,乡村的直接饮用水源池塘、水库都是不能游泳、洗脏手的。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急需自我反省,主动“改邪归正”,同时还需要更多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的人站出来,向行陋习者说“不”。要让人自觉丢掉“随地吐痰”、“遛狗不清理粪便”这类恶习,就需要让这些人知荣辱,在内心深处生发耻感。古话说得好:“知耻而后勇”,“知耻”了,必然会勇于与这些不文明陋习告别了。
习惯很容易相互影响,它也具有传承性,无论好坏,一旦成了气候,就上升为“社会的习惯”——社会风气,甚至可以变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行为“标签”。所以,摒弃陋习、重新建立一种好习惯绝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
(作者来自义乌市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