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今日话题 正文

扶贫不是政府的独角戏

发布时间: 2017-01-04 09:43:08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储殷

  要切实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扶贫成为群众自主、市场相助、政府扶持的大合唱,而不只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

  在2016年,我们在扶贫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把这些经验用到实践中去,在未来的扶贫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果,将是2017年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扶贫工作已有的成功与经验来看,当前的扶贫工作存在三方面的难点:

  其一,“瞄准机制”亟待理顺。扶贫的前提是通过精确的“瞄准”机制确定“贫困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贫困群众实实在在地得到扶贫的实惠,才让扶贫的资源不至于被浪费甚至贪污。从目前各地暴露的一些问题来看,一方面,个别村干部、乡干部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在落实、确定贫困户的环节上,存在较为严重的腐败与渎职。把扶贫资源当作向自己亲属、朋友分肥的唐僧肉。诸如村委会主任母亲开着小卖部拿着贫困补助的现象,既阻碍了扶贫工作的推进,也严重伤害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另一方面,个别村庄在确定贫困户的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多数乱政”的现象。一些大姓、大家族利用自己的势力,把持扶贫资源的现象比较突出,真正弱势的边缘群体长期难以进入扶贫的管道。

  其二,“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有待加强。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背后往往有其复杂的形成原因。在这些原因当中,有些原因诸如没有经营初期投入、缺乏市场信息等问题是比较容易通过针对性帮扶,在短期之内予以解决的;有些原因诸如没有劳动能力、缺乏生存技能、不思进取好逸恶劳、染有赌博、酗酒恶习等问题则是难以在短期甚至较长时间内有效解决的。现在一些地方的农村扶贫,只看贫不贫而不分析致贫的原因,往往是一刀切地按规定发放扶贫物资,却不注重扶贫政策的可持续性。结果是一时济贫而不是有效治贫,甚至让个别人形成了对扶贫部门的依赖心理,造成了谁贫谁有理、谁贫谁拿钱的怪象。

  其三,扶贫工作中政府看得见的政策太多,市场看不见的跟进太少。一些地方部门在扶贫中盲目追求形式主义的政绩,热衷于修路、刷墙,不仅浪费了许多资源,而且不注重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从而让农村建设成为主要依靠政府输血的形象工程而缺乏真正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要想将扶贫落到实处,就必须有效地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通过推进农村党建、村务公开,加强农村党员、群众对村干部的监督,遏制扶贫中的不正之风,可以通过完善扶贫工作中的申诉、巡视制度来避免边缘弱势群体的沉默无助。

  另一方面,则要将致贫原因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将“救助”与“扶助”进行有效区分,做到精准扶贫、个性化扶贫,要勇于对一些“倚贫闹事”的人严肃处理。更重要的是,要切实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扶贫成为群众自主、市场相助、政府扶持的大合唱,而不只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

  (作者为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

编辑: 何冬圆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50002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