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流动摊点占道经营恐怕是最让人头疼的顽疾之一了。义乌也不例外,如,新科路、西城路、经发大道、贝村南路等区域是义乌市新开发的区域,但周边配套设施并未完善,聚集的农民工为流动早餐摊点提供了市场。每到饭点,总会在各处升起袅袅炊烟,一派繁忙的景象。有人调侃:这是义乌人太热情了,让你随时都可买到吃的。
笔者认为,这种“热情”,少一些也罢。
流动摊点前,不少食客吃饱喝足之后,还不忘“馈赠”周边一些“礼物”,一次性餐盒,用过的纸巾,油腻腻的塑料袋,随手就扔,好不“潇洒”;还有一些摊主们也“不甘示弱”,一家炒饭的摊点前,老板手中的铁锅一刻不停,炒完一份饭后,还顺手将剩下的油渣和饭粒倒在路边,用过的污水,那就更不用说了,大手一挥。结束之后,只见垃圾堆在路上,汤汁污水洒一地,整个场地又脏又乱。
这份“潇洒”,谁吃得消?
抛开环境污染问题不说,饮食流动摊点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不容小觑。前段时间,笔者在南下朱一家售卖早点的流动摊点上点餐,吃完之后感觉肚子很不舒服,当时并没有多想,结果等二次再去这家用餐的时候,又出现了相同的症状。里面是否有凑巧的成分,不好妄下定论。但是流动摊点,跳过经营许可、忽视健康证明、食材质量无法保证,谁来为消费者的健康安全买单,值得思考,必须思考。
值得城市管理者们思考的还有,如果没有了流动商贩,老百姓生活会受多大影响?曾经询问过身边的一些朋友,他们说,如果没有这些流动摊点,消费的便利性将大打折扣,“想吃水果,我就得绕远去菜市场,或者去超市。这样买到的东西会更贵,而且也没家门口卖的新鲜。”
来自江西的王强在后宅金城高尔夫小区附近卖“关东煮”。“如果没有城管部门的驱赶,生意一般都还不错。”王强说,不管风吹日晒,他都按时出摊,挣的是辛苦钱。但这种生意是不被执法部门认可的,因此出摊后他时刻提防着执法人员过来没收食品车或罚款。了解到,从事流动食品摊点经营的大多是外地来义打工人员、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农村进城或失地农民等群体,流动食品摊点因投入小、见效快成为他们首选的创业模式。
去过一些城市,发现文明程度高的城市一定是将流动摊点管理好的城市,绝少这样的随意设摊、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关乎很多普通百姓的生活,当然不能一味地取缔,而应引导它们进入市场,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有序经营。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做好此类市场的规划建设工作,让更多的流动摊点归行就市。将流动摊点集中到固定市场,既能解决占道经营这个顽疾,还有利于对他们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有效监管,保障市民饮食安全;既能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也能使城市道路更顺畅、城市脸面更好看。给流动摊点安个家,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更文明、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