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不是限量品,而是常备品;晚上抬头可以看星星,深呼吸会有淡淡的青草味;走出门外,满眼的绿意空间;无论是义乌江还是绣湖,水都是清澈的……在这座城市中,人们在为了生活奔波忙碌的同时,还能享受城市生活的惬意,和孩子一起长大、和爱人一起安心地老去……这样的美丽义乌是我们向往的城市生活。事实上,我们向往的城市生活,正在一点点实现。
是的,任何的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点滴的积累。美丽义乌,就从我们日常生活方式的点滴改变中实现。就来说说我们的日常出行。2013年10月,我市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这个举措受到市民的广泛赞同,这是一个轮回,更是一种出行方式的升华。70年代,除了出远门,当时人们出行的方式主要是步行。我市的道路建设状况差、乡镇之间是所谓的机耕路,村与村之间,基本是田间小路相通。运输基本靠挑、交通基本靠走。“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这说法,放在当年就是个笑话。80年代,自行车遍地,90年代摩托车满街。那时,人们还没有严格的交通规矩意识,最多也是一个红灯停绿灯行,喇叭震天响,满地是垃圾。人们在刚刚满足温饱,争取小康的路上埋头奔跑,很少有人关注到村边的清澈小溪逐渐浑浊,头顶的蓝天渐渐灰暗。但是,和之前为温饱挣扎的日子相比,吃好穿暖,住上楼房用上电灯电话,这是一种美丽,毋庸讳言,也是一种进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进入了21世纪的义乌,人们在温饱小康之后,开始追求健康生活。关注居住的环境,呼吸的空气,食品的安全。同样,出行方式也开始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正所谓“读中学时,自行车是基本的;读大学时,火车和公交车是必须的;工作了,打的是经常的;结婚了,私家车是可以有的。”交通工具在海陆空全面立体覆盖,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显现,地球正在逐步的“缩小”。这时的义乌,城区面积急剧扩大,城市道路纵横交错,私家车迅猛增长,拥堵现象屡屡发生。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开始改变,交通意识逐渐增强。斑马线、红绿灯、潮汐车道;人行道、自行车道、快速通道;各类交通设施日渐完备。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礼让行人,公交先行;文明交通,绿色出行。在物质生活逐步提高的同时,义乌市民的文明素质也在逐步提高。这里,有人们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需要,更有市委市政府前瞻性引导的巨大作用。
美丽义乌,始于足下,积跬步以至千里,义乌的明天会更美丽。
(作者来自新闻综合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