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财经 正文

陈萍:给点曙光,商海浮萍自灿烂

发布时间: 2017-04-12 09:03:53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龚献明

陈萍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义乌网4月12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龚献明)作为义乌市的传奇人物、公认的商界领袖、企业界的常青树,现担任世界义商总会会长的陈萍,在义乌可谓是家喻户晓。近日,随着电视剧《鸡毛飞上天》的热播,这位风云人物被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有人说,每位成功的创业者都有一部令人深思的创业史,当人们一边梳理陈萍的创业史,一边与该剧主角陈江河的身世及创业历程做对比时,发现两者之间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

  “但,我不是陈江河。陈江河应是无数义商的综合体。而我只是一个秉承义利双行、懂得取舍退让的普通义乌商人。”在上海东银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萍面对记者的采访温文尔雅地说,“经商传统、耕读文化、政策扶持是义商腾飞的三大主因,随着《鸡毛飞上天》的播放,能让世人了解义乌,知道义商曲折辉煌的创业史,很好!”

  谁是男主角陈江河的原型?自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开播以来,就有不少义乌人一直在猜测。他是弃儿,曾经从事过“鸡毛换糖”,此后企业又办得风生水起……加上老婆也姓骆,诸多的巧合,让很多观众都觉得眼前的这位儒雅睿智的长者,这个拥有几十亿净资产的世界义商会长———陈萍,至少应是陈江河的第一原型。

  据《鸡毛飞上天》民俗顾问何赛阳透露,去年2月13日傍晚,剧组人员正在吃晚饭,恰逢电视新闻播出了世界义商总会成立的消息。银屏上一袭白衣、风度翩翩的陈萍正在发表演说,剧组人员对此异口同声:“快看,快看,现实版的陈江河!”

  身若浮萍耕读传家

  “萧条的荒野中,几垛稻草在寒风中抖动着。雪花飘落,昏黄的路上,没有人影,陈金水继续前行。‘哇……哇……哇……’陈金水遁声望去,快步冲到不远处的稻草垛前,扒开干草。一个裹在旧棉袄中的弃婴,正瞪大眼睛看着陈金水。这名弃婴被陈金水抱回家,取名‘鸡毛’,大名陈江河。陈金水没儿子,就把自己家族传承下来的生意经全部教给了他……”

  这便是电视剧《鸡毛飞上天》男主角陈江河的身世和家庭背景。这一幕与陈萍的出身又是何等的相似。

  73年前,苏溪镇杜村,一个遗腹子呱呱坠地,贫困交加中的母亲面对襁褓中的婴儿泪如泉涌。丈夫在儿子未出生时已战死于抗日沙场,她无力养育这个孩子,只得用旧棉袄把他包裹,忍痛放在邻村的一户有钱人家门口,希望能被收养。

  说来凑巧,大陈镇金山村,也差不多在这个时候,一户殷实富裕的家中,一个遗腹女也呱呱坠地。女儿的父亲因病离开了人世,这个已痛失爱子的家庭正想有一个男孩传宗接代。情急之下,他们抱回了那个被母亲忍痛送掉的男婴,然后送走了自家的女婴。当年,金山村的陈家把这个男婴取名为陈溪顺,“溪”是辈分,“顺”是名。

  在襁褓中被交换的两个遗腹子(女),从此的命运也有了天壤之别。领养陈溪顺的殷实人家,有山有田地,在绍兴还有一家火腿店,此后还得到了养母和爷爷奶奶的悉心抚养、教育。

  有关陈溪顺的身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被隐藏得很好的秘密。直到18岁那年,他的身世最终被其生母揭开。

  这一年,陈溪顺考入了江西省工业劳动大学地质系。有一天,他正在学校出墙报,书写酣畅之际,忽见有一中年妇女来找他,说是他的生母,还给他带来了家乡的梅干菜炒肉和四个麦糊(肉饼)。

  “这怎么可能呢?”突如其来的寻亲,让陈溪顺不知所措,“自幼我母朝哺暮抱,爱我疼我,至今还在家中操劳,今天何有不速之客突然降临以生母相认?”

  当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人们大多食不裹腹。梅干菜炒肉和麦糊饼,这在当年又是何等的稀罕物!而且,这位自称生母者跋山涉水、风尘仆仆,携带了如此丰盛的食品千里相认,岂能有假?

  毕竟是血浓于水。18年过去了,方知身世之谜,顿使陈溪顺酸楚交集,也深感自己的身世如浮萍飘动,荡然无根。便随手在墙报文章结尾处写下笔名“陈萍”两字。孰料,后来此文接连被刊登在学校校刊和《江西日报》上,“陈萍”的名字从此叫响,本名“陈溪顺”渐渐被遗忘了。

  在上海东银中心,说起自己的身世时,陈萍曾几度哽咽。“养母对我恩重如山。她是大户人家。当年一般人家是读不起大学的。”陈萍说,“我为什么能读大学,一是有我养母的支持,二是我有一个亲戚在江西省工业劳动大学教书。原先我是报考邮电系的,因为在邮电系统工作是铁饭碗。但我的那位亲戚却要我读地质系,一来可以把我带到他身边,二是因为读地质系每月可以多吃五斤大米。当年,能吃饱肚子长好身体比任何工作都重要。”

  陈萍接着说:“我的养母失去丈夫时年仅21岁,我们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饱受世态炎凉,每日凌晨闻鸡起舞,要我勤奋读书。偶有嬉闹玩耍,则严加呵斥督促,甚至动用家法。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养母的坚贞辛劳和精心培育。”此后,陈萍的养母因患癌症逝世。生母后改嫁,在陈萍办了企业后还得到过陈萍的照顾。而那个被送走的女婴,此后全家人曾寻找了数十年,仍不知所踪,这成了陈家三代人心中永远的痛。

  结婚生子勇挑重担

  桥洞下,骆玉珠一把揪住陈江河的手臂,颤抖着说:“你是我哥不行吗?我不许你走,我分你一半钱。”骆玉珠慌乱地拿着钱,往陈江河手里塞。“我给你做饭,我给你洗衣服,我还给你唱戏,好不好?哥,哥你答应啊!”陈江河苦笑着,刮了一下骆玉珠的鼻子,答应道:“哎!哎!”

  这是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中骆玉珠与陈江河相恋时的一幕。难道这只是一种巧合?陈萍的妻子也姓骆。陈萍回忆说,当时他读了两年半大学,还未毕业,学校就因国家遭遇3年自然灾害停办,回家支援农业第一线,学生遣散回家。当时全校有3800多名学生,陈萍是被留在江西省地质大队农场等待分配的500名优等生之一。但陈萍不愿无望的等待,决定回义乌老家找机会再报考大学。

  陈萍的返乡,让养母和爷爷奶奶开心极了。他们不让他干农活:一是希望他能继续读书,二是因他是一个学生,也干不了体力活。“但他们盼望我尽快结婚生子,传宗接代。”陈萍说,“既然我干不了农活,他们就找了一个劳动能手,既能操持家务又能干农活的骆姓姑娘。”

  1963年,20岁的陈萍就有了家室。原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安稳踏实的日子,岂料新婚仅27天,一场大火烧毁了陈氏祖宅。在亲友的资助下,他们勉强盖起了一间房,一家人挤在一起艰难度日。此时的陈家,家徒四壁,还有200元债务。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决定让陈萍来当家。

  陈萍咬牙接过了这副重担。为了多赚工分,陈萍找到了生产队长,要求去大陈的黄沙厂拉泥沙。但说来容易,这沙场的活岂是读书人能干的?因为没干过粗活,即便人高马大的他,因不懂得用力的窍门,一车500多斤的黄沙拉到卸货点时只剩200斤了。但陈萍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从不认输的陈萍,半年后成绩竟排在了1000多名沙场拉沙工中的前三。

  干重体力活后的陈萍,胃口也在成倍增长。有时妻子取笑道:“辛苦赚来的钱都被你吃回去了。”

  批发鸡毛纯朴感恩

  当年从事鸡毛换糖的,大多是廿三里一带的人。为了贴补家用,每年的春节和元宵节前后,陈萍还跟着廿三里人外出鸡毛换糖。当年外出换鸡毛有“临时许可证”,可以合法外出。

  1967年春节前,陈萍来到了湖州南浔,用糖和厕纸换鸡毛,然后挑出红鸡毛由国家收购,下脚毛则用来肥田。

  “其实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厕纸,糖是用来哄孩子的,免费送。”陈萍说,“有的孩子吃了糖后,还会再要一颗,那我就再给他一颗。这样一来,孩子就越聚越多。孩子多了,人气就旺了,一到吃饭的时间,好几家都说到他家吃点饭,大家的关系自然就熟悉起来。”

  但是,一脸书生气的陈萍,虽然挑着糖担、摇着拨浪鼓,却因为害羞怎么也叫不出口。当地一位好心的大伯观察了他好久,终于忍不住了:“你这样光走不喊,怎么换得了鸡毛?我看你倒像是读书人。”

  “我是读过书。”陈萍回答道。到了饭点,这位大伯张罗着请陈萍到他家吃饭。吃完饭后,陈萍拿出3毛钱和1斤粮票充当饭钱,请大伯收下。

  “别人一顿饭都给2毛钱和半斤粮票,你为什么要给这么多?”大伯好奇地问。陈萍说自己个子高,胃口比人家大,必须多给一点才合理。

  两人相谈甚欢。当听说陈萍是一名大学生时,大伯更是嗟叹不已。他一边跟陈萍聊天,一边吩咐身边的小孩各自回家去拿鸡毛。

  “你们哪家有鸡毛的,都拿到这里来。”大伯喊了一声,孩子们四处散去。不一会,村妇们都把鸡毛送到了大伯家。就这样,不用陈萍开口,全村的鸡毛就装满了陈萍的箩筐。

  陈萍好生奇怪,为什么大伯说话这么管用?原来大伯是村里的生产队长,村里的人都听他的话。

  陈萍说,当年他去鸡毛换糖,一年只出两次门,即在除夕和元宵节前。因为这个时间点农户都会杀鸡过节。此后几年,他每年都用这样的方式快捷地收购相邻几个村的鸡毛。因为在当地有了熟人,他甚至开着中型拖拉机去装,当乡亲们看到运回来的整车鸡毛,自然羡慕不已,感叹道:“读书人的鸡毛换糖方式也是与众不同的。”

  时至今日,陈萍在谈起这段经历时还颇为得意。“人家收鸡毛要挨家挨户上门吆喝。我这是最省时省力的收鸡毛办法了。”当然,陈萍也没有忘记这位大伯的恩情,也给了他一定的报酬。

  这也正是义乌人“出六居四”生意经。要让自己赚钱,必须先让人家赚钱。当年,陈萍延续着义乌人的生意经,在“鸡毛换糖”时与众不同地做上了批发生意。

  批发纽扣危中有利

  “其实,当年出门鸡毛换糖并非就是为了换取鸡毛,主要的生意还是贩卖纽扣。”陈萍说。当时,在南浔有两家纽扣厂,而在廿三里有个纽扣市场。他就一边鸡毛换糖,一边从南浔的两家纽扣厂购买纽扣带回义乌卖。

  在廿三里摆地摊销售纽扣时,都是席地摆摊,即在地面上铺一块布料,再将纽扣放在布上面叫卖。看到“打办”的人来了,可以立马卷起布条逃跑。逃不脱的,就把整块布条扔给他们。他们就不会追了。

  但还是有一次,他被“打办”的人逮住了。不过,抓了也没有把纽扣没收,而是要求把所有的纽扣送到廿三里的合作商店平价收购。

  “平价收购一粒纽扣是1分钱,在市场上销售是1.2分钱,相差0.2分,还是有钱赚。”陈萍说,微利也是利润啊!因为走的量大,而且没有风险。每一次到南浔,都拎回来两个旅行袋,有机玻璃的纽扣,可以卖到2.5分,而电光纽扣则卖到了2毛钱。

  连续七八年时间,陈萍都直接从南浔的这两家纽扣厂进货,纽扣一运回来就直接送到廿三里和义乌城里的合作商店收购。就这样,陈萍悄无声息地成了义乌市场上最大的纽扣供应商。这情节有些类似于《鸡毛飞上天》中女主角骆玉珠的做法。她在贩卖袜子时,因为没有人知道她的袜子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她的袜子生意就能做大。

  贩豆腐皮挺身赴险

  为了养家糊口,陈萍还贩卖过豆腐皮生意。

  当年,在楂林、东塘一带出产豆腐皮,当地就有人将豆腐皮贩卖到上海、杭州等地的一些企业和学校食堂,以及副食店。但长途贩运在当时是不允许的。当地人常常是晚上出门,在路上要避开检查站,20小时徒步160公里,就为了赚取每斤豆腐皮4.5角钱的差价。

  1967年,家乡大旱,农田几乎颗粒无收。陈萍与村里的叔伯们从邻村收购了豆腐皮,准备一起运到杭州去卖。陈萍事先勘察好路线,一行18人共推了9辆车,每辆车上都装着200公斤豆腐皮。如果顺利,每辆车可赚一百多元钱。

  已经行走了八九十公里,到达萧山临浦镇后,准备坐船到达瓜沥。不料,找不到船,只能绕道继续行走。此时大家已疲惫不堪,都想休息半小时再走。但陈萍知道,只要大家倒下去,准起不来。而停留的时间太久又有被抓的可能。但即使他苦口婆心地相劝,叔伯们还是倒下了,毕竟腿脚已经不听使唤了。而大家一倒下,就“呼呼”睡着了。

  不久,当地市管会的人来了。陈萍知道跑已经来不及了,就对市管会的人说:“你们拉走这辆车作抵押吧。我们明天上午会主动找你们,接受你们的处理。”

  市管会的人拉走了陈萍的车后,陈萍就对叔伯们说:“你们赶快跑。”“你怎么办?”“我的车拉走了,不是还有你们8车吗?这8车豆腐皮所赚的钱,足够抵这辆车的损失了。只要大家脱身了,我们的损失就可以降到最低了。”

  第二天上午九时,陈萍来到当地市管会的办公室,准备接受他们的处理。

  “怎么只有你一个人过来,其他人呢?”“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过来?”“因为这车是我的。”接着,陈萍就与他们说上了理:我们家乡大旱,乡亲们千里迢迢出来卖豆腐皮也是为了养家糊口。

  最后好说歹说,当地市管会的人终于松了口:“这豆腐皮还给你是不行的,就按收购价处理吧。”如果能运到杭州卖,每斤可卖到1.2元,而收购价只能卖到0.45元。不过,即使是这个价格,已是千恩万谢了。

  不碰政策高压线、主动将损失降到最低、有钱大家一起赚,这些经商实践中得出的真知,为陈萍之后的商海搏击积累了宝贵经验。

  投身商海崇信而立

  1977年,苏溪镇杜村支书傅樟根请陈萍到村里办企业,帮助村民脱贫。陈萍以80元起家,3年后,陈萍的企业成了义乌最大的乡镇企业。此后,企业年产值连超千万元、超二千万元、超亿元、超两亿元……连续13年,陈萍的企业所缴纳的税收占义乌市财政收入的1/60,出口创汇占义乌市的50%以上,并培养了大批技术和经商人才,被当地人称为义乌乡镇企业的“黄埔军校”。

  在谢高华担任义乌县委书记时,还发生了一场“营业执照风波”。陈萍回忆说,当年义乌市衬衫厂虽然全县知名,但企业办得这么大,却没有营业执照。陈萍就把这件事反映给了谢书记,谢书记马上吩咐市管会颁发执照,结果给陈萍送过来的却是一本有效期仅6个月的临时营业执照。陈萍把该执照送还给市管会,这可惹火了市管会的领导,他们认为陈萍这是在挑战市管会。陈萍说:“我不是挑战市管会,以前企业没有执照,银行贷款,税务收税,正常营业,也没有人说不能办企业,如今给了6个月期限,我这么一个有规模的企业连清盘关门都来不及。”最后双方闹到了县委书记谢高华处。谢高华告诉市管会的领导,应该去调查一下陈萍的情况,要支持他办厂。谢书记表示“不仅陈萍的企业要发营业执照,其它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要发营业执照”。所以谢高华书记不仅支持创造了一个义乌小商品大市场,义乌的工业企业也推进了一大步。

  1989年,正当义乌市衬衫厂办得红红火火时,陈萍又在深圳创办了深圳市威达服装进出口有限公司,当年年出口创汇一度达到几千万美元,成为深圳市出口创汇大户和财政支柱企业。2000年,受丝绸服装主动配额拖累,丝绸行业迅速衰退,陈萍的企业也陷入了困境。最后独立承担了7500万元债务,只身来到上海从事房地产开发,创办了上海东银房地产有限公司,此后改为上海东银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如今,陈萍的企业在上海的业务范围逐步扩展到物业管理、金融投资、创新能源和教育网络公共平台等,其中仅“东银中心”每年上缴税收7.2亿元,每年物业盈利逾千万元,陈萍也成了上海知名的民营企业家。

  半个世纪的商海搏击,三次白手起家,有三次传奇经历,取得三次巨大成功,从鸡毛换糖起步,此后兴办了义乌曙光综合厂(义乌市衬衫厂)、香港东银资本和上海东银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起起落落的几度轮回,人生赢家也曾有难过的坎,但他却总是一次次化险为夷。其中依仗的是他那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每一步都能踩准中国经济发展的节奏;依仗的是他的诚信、勤奋和智慧,每一步都能稳扎稳打。正如他所说,只要谦虚笃行,该有的一切都会有。

  每当回望自己的创业之路,陈萍庆幸自己是个乐成者,但在庆幸之余,也深深地感激着家乡这片养育过他的沃土,为他打造了坚持不懈的性格。陈萍说:“当年我并没想过要赚大钱,只想着要对得起客户,对得起身边人。”在陈萍身上,不正集中了义乌人耕读传家的信仰、诚信包容的品格、勇于开拓的心境吗?

  “义乌的农民是有文化的,因为他们相信耕读传家,相信知识的力量。”陈萍说,作为一名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在他深耕商海时,就善以独特的眼光来经营,当人家在挨家挨户收鸡毛时,他就已经在做鸡毛批发;当人家在摆地摊买卖纽扣时,他已从南浔批量进货,开展点对点经营了;当人家把目光紧盯国内市场时,他的企业外销产值已占到了义乌市的一半……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时年56岁的陈萍背着7500万元债务到上海滩第三次创业时,除了四处寻觅商机,他还在同济大学攻读了2年建筑学,在复旦大学学了8年房地产、金融、工商管理EMBA、DBA等,追随国学大师南怀瑾学了9年国学,如今拜书法大家刘小晴先生为师学习书法……

  商海沉浮数十载,旁人只见陈萍业绩辉煌,硕果累累,但其中的艰辛曲折,非常人所能想象。我眼中的陈萍,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临危不惧,有着开疆拓土的气魄,刀尖舔血的胆量;为人处世,极重情义,取财于正道,利用于厚生,积德行善。陈萍自己创作的《东银之歌》里有这么几句话:“昨天的荣耀不必令人陶醉,今天的艰难依然从容面对,不求丰碑高耸,但求问心无愧。”

  商海沉浮英雄志,笑看风云写春秋,正是有陈萍和陈江河这样千千万万的杰出义商代表,方能成就义乌今天的腾飞和辉煌!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