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镇街 正文

千年古村楂林:奉行孝德之道 难忘当年盛况

发布时间: 2017-05-08 10:16:25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陈金花

建于嘉庆年间的花阁厅

像此类老街、老宅,村里尚留存不少

波光粼粼的云溪江畔别墅林立

  中国义乌网5月8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陈金花)每一座城市都会有那么几个流传在世间的千年古村,它们用古老的故事讲述着村落的历史,用古朴的建筑展示着村落的文化,用淡淡的清香展现着悠然的生活。

  群山环抱的义乌拥有许多美丽古朴的村落,承载着每个义乌人的乡愁和记忆。地处义乌北部的大陈镇,就有这样一个老村子叫楂林村,它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有着1600多年的历史。

  溯本源,村名故事蕴含孝德

  从城区出发往义北方向驱车20余公里,左手边一条波光粼粼、清澈透底的溪流便呈现在眼前。这条从九都、十都汇合而来的云溪江终年潺潺不息,犹如山村的血液和动脉,伴着村民度过悠悠岁月,见证着古村的久远历史和沧桑巨变。

  往事越千年。据称,早在唐代中叶,今楂林二村瓦窑塘下至叶宅山端一带,就有以叶姓人为主,在此傍道而居,建房整地,繁衍生息,古称“叶宅”。

  楂林骆氏宗谱记载,楂林一世祖骆雍临,东汉时由陕西徙浙江义乌。二十八世演,又名澐,迁梅林。始迁祖为三十七世文起,南宋时由梅林迁居叶宅。“楂林”名字的由来与文起公有关,其间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据一些上了年纪的楂林村民介绍,南宋年间的某一天,义乌望族骆氏裔孙“松、竹、梅三派”中的竹林派文起公,有一天到杭州路过叶宅,他看到后面的伏龙山树木蓊郁,紫雾弥漫,瑞气氤氲,山前小溪流水淙淙,灵气充溢,断定此处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适宜居家繁衍。回去后,他对叶宅念念不忘,不久便举家搬迁于此。

  那么问题来了,一大家子迁过来,总该有个自己的村名,总不能入乡随俗叫叶宅吧。骆氏先祖为朝中重臣,重德行修养,重志节,有儒者之风,文起公也是骆氏后人中属于有文化的士绅人物,对于居家之所,认为除了风水要好,村名的名号也十分重要。在叶宅居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改个村名。

  村名既要体现历史渊源,展现地方特色,又要包含一定的寓义,叫什么村名好呢?文起公思来想去,始终想不出一个满意的名字。一天,他忽然想起《南史》中的一个典故,即南朝梁武帝嬉戏大臣的故事:有一次,梁武帝与身边一个名叫张敷的大臣闲聊。张敷小名楂,其父张邵,小名梨。武帝戏谑地对张敷说:“楂何与梨(山楂与梨比,怎么样)?”敷答曰:“梨乃百果之宗,楂何敢比!”几年后,父亲张邵去世,儿子张敷伤心哀痛过度,竟然一病不起,不久也去世了。梁武帝为他的孝敬与美德所感动,称赞张敷所居住的地方为“孝张里”。

  百善孝为先,孝是人类最基本的品行,一切善行都从孝开始做起。念及此,文起公灵光一闪,何不用孝子张敷的小名“楂”来体现孝道呢?随即又想,自己是骆氏竹林派裔孙,凡事不能数典忘祖吧,于是又在“楂”字后面加上一个“林”字,取村名为“楂林”,意寓居家发达,事业顺昌,暗示子孙后代要像张敷那样恪守孝道,无失孝友。

  我们无需探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更无法知悉文起公取村名时的真实想法,但仅凭这个孝义故事代代相传,传诵至今,便可看出孝义、孝德已深深根植于楂林人民心中。

  忆往昔,古建众多商业繁荣

  时过境迁,骆氏后裔人丁不断繁衍,加上客姓大量移居,住宅建筑扩大,到明代后期,达到鼎盛期。楂林曾有八景,骆氏宗谱有诗为证。后因清兵追击南明残部,途经楂林,村庄毁坏惨重。

  至清康熙乾隆年间,楂林再度兴起,村中建庭院千间,诸家骆氏名门望族,门前立有旗杆和拴马石,家管千石,财产颇丰。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洪杨革命兵败,侍王李世贤部在清兵追击下溃退楂林,楂林一村秋山门前千柱落地,一批精雕细刻的明清宏伟建筑毁于一旦。

  “后清和民国期间,楂林三度兴起,村内尚存古建筑有三祠、九厅、二庙、一堂、一阁、一亭等。但是由于岁月的磨蚀、战火的摧残及文革的毁坏,留下来的古建越来越少。”年逾八旬的骆大爷是个文化人,说起楂林渐渐消逝的古宅、古物等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令楂林村民引以为豪的还有那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楂林集市。楂林逢农历三六九集市,每逢市日,天未亮,八都、九都、十都及诸暨南部山区的山民们拉着杉木毛竹、竹木制品,挑着山珍野味、竹笋茶叶、谷米豆麦、豆腐皮,赶着牛、羊、猪崽等,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形成十分繁荣和热闹的市场景观。久而久之,楂林自然而然地成了义北和诸南地区山货及商品交流的集散地。

  骆大爷说,当年楂林的牛市场面非常壮观,最多时有数百头牛上市交易,远远望去,溪滩上黑压压的一片,“哞”、“哞”的叫声不绝于耳。除了楂林本地,有时附近村子里面也都住满了牛商,有的人家一晚上曾寄宿过七八十头牛。

  当年,漫步楂林街头,商市繁华,大小商铺店号林立,行人熙熙攘攘。火腿坊、酒坊、南北杂货、客栈、中药房、染坊、马行等一应俱全;茶馆、饭馆、副食店、糕饼店、小吃店等遍布街面。楂林商业之繁荣,经济之发展据此可见一斑。原先的村落成了商贸繁荣、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义北重镇。

  话今朝,古风悠悠山水更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4月下旬,在大陈美丽乡村旅游节启动仪式上,一群来自楂林小学的女孩身着先秦时期的服饰,缓缓地诵读着《诗经木瓜》,她们不仅带给观众吟诵的盛宴,还展示了古代女子的各种社交礼仪:缓步作揖,低声吟唱……恍若把时光拉回了千年以前。

  像这种弘扬传统文化的怀古活动,有着百年历史的楂林小学的师生们不时上演,为楂林村增添了浓浓的古味。事实上,楂林的古韵、古风还可以从不少地方显现出来。比如,元代,官方曾在楂林设龙祈驿,驿站备有马匹、过山笼,至今官道遗迹仍依稀可见;虽经千年时光磨砺,但至今村里仍尚存一些年代不一的古宅、古祠、古庙;作为山货集散地的重镇虽已不复存在,但楂林依然沿袭着三六九集市的习俗;甚而说,在楂林的青山绿水间,还绵延着古老的传统和纯朴。

  而位于云溪江一侧,楂林一村附近的那条老街则成了大陈为数不多的老街之一。一座宽敞的水泥桥将老街一分为二,左侧是一幢幢漂亮的楼房和别墅,另一侧则是残留着历史痕迹的老房子,以及几间飘散着往昔风味的店铺。如果说,老街上还残存着一些“老底子的味道”,那便是做头粳面、捞豆腐皮、烧高粱酒、切麻糖等传统制作技艺了。这些散发着童年记忆的楂林特色美食,味道纯正,经济实惠,仿佛把人们带回到久远的年代。

  楂林像一块典藏在深山幽谷中的璞玉,岁月的浸润使它变得更加秀美、雅致;楂林像一条潜伏在深海的蛟龙,正静待时机蓄势待发。青山相伴水欢石唱,鸟语蝉鸣花落芬芳……楂林变了,云溪江变了,田园变了,人也变了,云溪江两岸的青山变得林木茂密翠绿,更加郁郁葱葱,她一直在默默地注视着人间的沧桑变化。青山不老,她还将永远恪守在楂林这块滋润的土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见证着中华复兴时代给这个古老村庄带来的巨大变化。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