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兴,则义乌兴;工业强,则商城强。
又是一年“半载”时。上半年,在当前经济增速换挡、新旧动能转换的形势下,义乌工业坚持在招好商引大商做大增量的基础上,着力做优存量,大力推进“低小散”整治,加快块状行业发展,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期中考试”成绩单让人眼前一亮。
上半年,义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90.2亿元,同比增长10.0%。完成销售产值370.4亿元,同比增长10.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3.5亿元,同比增长6.2%。
“低小散”整治治沉疴
发力供给侧改革的道路上,开展“低小散”行业整治提升专项行动,作为提升块状经济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成了义乌市实现市场主体转型升级、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内容。
自去年开始,义乌就持续推进“低小散”行业整治提升系列组合拳,着力治标更治本整治提升“低小散”行业。今年,义乌进一步深化工作,全面实施“四无”企业整治、块状行业整治、出租型企业整治、农村加工业四大专项整治提升行动。
今年1至6月,全市已完成“四无”企业整治2894家,其中改造升级750家、搬迁入园152家、合理转移846家、关停淘汰1146家。出租型企业整治完成1865宗、2116家,完成率88.14%。完成模具行业整治,集聚模具加工企业379家;印刷包装行业正在推进当中,现已集聚入园150家;丝网印刷集聚50家。
一直以来,印刷行业称得上是义乌经济的“晴雨表”。目前,全市各类印刷包装企业有600余家,是义乌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然而由于其准入门槛较低,一台印刷机就能开个“小作坊”,使得这个传统行业低、小、散、乱等问题突出。
借助“低小散”行业整治东风,义乌对中、小型印刷企业进行了产业集聚,建设印刷包装科技产业园,实现低效用地企业的二次利用。在集聚效应下,不少原先“小作坊”如今开始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
资源要素改革促倒逼
近年来,在义乌,一场发力于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组合拳正频频发力———通过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倒逼企业落后产能、过剩产能加快淘汰,低端产品加快向中高端产品发展。今年以来,义乌继续完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办法,优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深入推进要素改革,以最少的阵痛、最小的代价积极稳妥地实现去产能,促发展方式转变。
修订了评价办法,由原来用地5亩以上扩大到3亩(含)以上,从而实现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全覆盖,并进一步强化企业在税收减免、用地、用电、用能、用水、排污、信贷等方面实施差别化配置措施,引导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倒逼低效企业转型发展。
上半年,义乌共评出A类企业106家,B1类企业304家,B2类企业790家,C类企业986家,D类企业139家。同时,已差别化减免企业城镇土地使用税1.37亿元;落实人才子女就学223人,为27家A类、B1类企业实行政策性融资担保金额4.45亿元。为5家A类企业新增COD环保指标20多吨,并将2016年征收的900多万元差别化水电气费用全额用于A类企业用水、用气价格补贴。严格执行D类企业差别化水电气价政策,上半年累计征收差别化水电气费用620万元。
小微企业园集聚促成长
既要倒逼而“破”,又要顺势而“立”。用整治为小微企业集聚发展“腾出”空间,建设小微企业园区,是义乌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系列组合拳中顺势而为的有力做法。
依托省级饰品行业协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集聚40余家饰品企业及网仓、金融、电商、检测、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供应链解决方案,新光聚饰云产业园区走出了义乌打造产业创新综合体的义乌样本。7月4日,省长袁家军还亲临“聚饰云”产业园视察并为“聚饰云”饰品产业创新综合体揭牌。
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微企业园区建设,义乌提出了“1+X”的产业创新综合体和小微企业园区互相依托的建设模式,瞄准“1+10+2”产业定位,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开展试点。除鼓励龙头企业牵引建设外,义乌还引进了第三方服务公司打造科技小微园,如义亭镇引进海龟科技有限公司招引、服务、培育科技型企业,同时还谋划化妆品产业创新综合体;通过块状行业整治推进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如廿三里模具创业园、华莱印刷包装产业园、思源丝网印刷集聚点等,共585亩,投资将达2个亿;通过安全生产整治提升建设小微企业园区,如城西街道帅派皮具有限公司,按一层一家的标准集聚了30家小微企业,建立物业管理办公室,管理有序,整洁规范。
同时,积极规范园区建设标准,明确企业准入门槛,构建小微企业园区评价和扶持政策体系,目标到2020年全市建成小微企业园区50家以上,推动3000家以上中小微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小微企业园区建设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