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资讯 正文

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新内涵

发布时间: 2017-11-30 09:24:54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党自1981年以来,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判断与表述。一经提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探索与实践的历程充分证明,我们党对主要矛盾的判识和把握,不仅直接决定着我国发展战略的选择,而且决定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十九大科学把握了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阶段性特征,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定义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并对今后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全局性、历史性新要求。

  十九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判断新表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必将引发我国治国理政思想战略的转变。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新内涵,需要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双方即生产方与需求方,分别予以认识。

  一方面,从矛盾的社会生产方而言,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超速发展,我国已彻底改变了落后的社会生产局面。实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业化:我国装备制造业实力雄厚,产值超过了全球的三分之一;交通运输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铁已达2.2万公里,超过全球总和。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从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仍将维持6.5%以上中高速经济增长水平,在世界上较大规模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由此可见,从矛盾的社会生产方而言,在新时代背景下,仍旧沿用传统的“落后社会生产”表述显然与事实不相符,有失之偏颇之嫌,更与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精神相违背。

  另一方面,从矛盾的社会需要方而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出现了重大的阶段性特征变化,人民群众社会需要发展变化更加迅猛、更加显著、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具体来讲,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从需要内容上看,更加突出非物质需要。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基本物质财富得到满足后,越来越注重非物质精神层面的满足,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第二,从需要层次上来看,生存温饱型需要得到满足后,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要。告别短缺时代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后,人们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公民意识越来越强烈,民主参与、诉求表达、利益维护、尊重、发展、价值实现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突出。

  第三,从需要的结构上看,综合性需要更加突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需要往往是单一且容易满足的。而在财富丰富的时代,人们的需要则变得越来越复杂且难以解决。如对生态产品的需要,就既包括了维持生存最基本的生态条件,又包括提高生活质量所需的高端生态享受。

  第四,从需要的主体上看,个性化需要更加突出。在社会财富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后,人们的需要不再是一个群体一种需要的单一主体单一需要,需要主体的分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多,靠提供单一产品满足很多人需要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个性化、多元化需要越来越突出,甚至每一个人都会代表一种需要。

  总体上看,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目前我国社会需求已经发生了结构改变:从总体性需求与供给矛盾转变为结构性需求与供给矛盾,从短缺社会中的生存型矛盾转变为丰裕社会中的发展型矛盾,从单一以物质为主的矛盾转变为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多元化矛盾。

  通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飞速发展,我国已彻底改变传统落后的社会生产局面。但从生产发展水平上看,还不能满足日益多样化、高层次化、综合化、非物质化社会需要,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表现突出。

  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均衡发展。逐渐由不均衡战略向均衡发展战略转变,逐渐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发展不充分问题的解决,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发展质量。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精准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周松强(市委党校高级讲师、市情研究中心主任)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