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2月18日讯“义乌绣湖广场将增加一处新景点,春秋战国古井遗址修缮一‘新’,不久将喜掀‘红盖头’”。这是从市文物部门新近传出的消息。
笔者特意起了个早,前往现场去探个究竟。但见,该古井遗址现坐落于绣湖广场东北侧,紧靠城中路,毗邻市政府大院。遗址四周草坪起伏,绿树掩映,“春秋战国古井”碑刻矗立,与古井上方的保护亭高低相望。
出于好奇心,笔者从井内提了一桶水,然后用清澈的水洗去古井碑刻正面的少许泥土。原来这口2300年前的春秋战国古井,2005年就被义乌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文保单位。历史褪去,时光永恒,抚摸碑刻和井面,心里不免感慨。
在此以前,很多人曾问笔者,“经历漫漫数千年的义乌,在汉代甚至更早,有无形成人口相当密集的城市”?也就是说,主城区的绣湖广场位置,是否属于古代人口相当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域?而随着2000年义乌旧城改造时发现这一春秋战国水井遗址,以及汉代古井遗址,这一谜底已被完全揭开。
翻阅资料得知:当年5月2日,在旧城改造绣湖广场建设工程中,施工人员首先发现这口春秋战国的水井遗址。该遗址坐落于原朝阳门南侧金山岭顶的小山坡下。水井距离地表约4米,下层为岩石质井壁,呈圆形,上层为木质井架,呈正方形,建筑形制为“井”字形木结构半榫叠架而成。
“这是义乌市境内现存时代最早的水井”。据市文物部门介绍,该古井表明在距今约23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义乌人已熟练掌握了榫卯连接技术。从已碳化的“井”字形井干式木架井构造来看,当时的木构造营造技术相当成熟。这是义乌城市文明古老的见证,对于我们研究古代都邑、乡井、里邑等九宫布局模式,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同时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结构、生活、木器加工工艺等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同一天,施工人员在不到1万平方米的同一区域内,还意外发现20多口古井,其中汉代古井11口。汉代井群的发现,足以证明义乌稠城早在汉代时,就已经形成人口相当密集的城市,而且可以推断今绣湖广场的位置是人口相当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域,为乌伤古城县治位置的认定提供了佐证。
义乌历史悠久,史前文明可追上古。古志称,(绸城)北依山麓,西带绣湖,前左因地形为濠,民庐之滨濠而居者十有三。今四围以民舍为郛,南有沟水,分自绣湖。而按《周礼·考工记》、《史记·吴太伯世家》等记载推测,春秋时期,义乌县城很可能曾经建越国都城。
这一分析,很快又有了佐证:在2000年绣湖广场同一建设工地,还出土了一批先秦时期的瓦当和古砖,并有牛的肩胛骨、鹰爪、兽骨等。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排木桩,柱与柱之间相隔很近。研究人员推断,很可能是史前木骨泥墙地面建筑或木桩基干阑式建设遗址。从出土现场厚达5—10米的文化堆积层(已被破坏)观察,今绣湖广场和市政府的位置是春秋时期古越国的王城遗址。
还有,当时出土13口古井群中,木架古井的木头已碳化,井底还有春秋时期制作的细条印花陶罐。市井交易是商业的滥觞,如此密集水井的发现,确实表明春秋时期,古乌伤地区商品交换已较为活跃。
义乌文物办专家黄美燕的观点十分鲜明:“由古制‘八家为一井’,可以认定,古井密集之处,即有古代井群的出现,必定是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
秦时乌伤一县,得今金华、义乌、永康、武义4县,及兰溪之东北、仙居之西、缙云之北、东阳之西、浦江之南诸乡之地,其治在义乌。新莽时(公元9年)改县名乌孝。故宫博物院保存至今的新莽时期的铜铸,乌伤空丞印,是见证乌伤文明的最早实物证据和浙中地区最早的文字形象。
一口井,一座城,一个梦。沧海桑田,义乌的历史悠长而婉转。如今的义乌,用她的力与美,速度与激情,一路高歌,演绎出她史诗般的荡气回肠。
文化部门的同志说,春秋战国古井遗址修缮一“新”,将极大的丰富美丽绣湖、千年古塔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必将成为义乌城区旅游的又一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