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资讯 正文

开创义乌小商品市场 省委书记为他点赞

发布时间: 2018-02-07 13:56:54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史春波

  这是谢高华立的一个规矩,为了方便别人,因为去他家的有很多是农民。聊的时间长了,谢高华还会留他们吃饭。

  前段时间,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对义乌老干部谢高华的事迹作出批示,要大力选树一批像谢高华同志这样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干部。1月11日,《浙江日报》头版刊登了谢高华的事迹。

  那么,谢高华本人怎么看?记者近日专访了谢高华。

  衢州市区的一个老小区里,退休后的谢高华就在这里平静居住。

  他的客厅里堆满了书,他不许别人翻动,因为怕找不到。

  “太乱了,太乱了”,他这样笑着和我说。

  谢高华喜欢坐在中间的那张沙发。他的背后,是一张巨大的邓小平油画像,挂着十几年了。

  邓小平是谢高华的“偶像”之一,另外一位是李冰,治水名臣。

  在浙江乃至全国,今年88岁的谢高华都是有名的改革者,他的一次“不怕丢乌纱帽”的拍板,开创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未来。

  我是农民的儿子,不能忘本

  谢高华穿着西装,红色的毛衣,打着领带,人很瘦,但看起来很精神。

  退休后,88岁的他却一刻没闲着,天气好,他就要到乡下去转转,当年工作的时候,他就不喜欢坐办公室。如今,即使是在这个寒冬,他也总是外出,所以约访他,并不容易。

  “你过来,明天下雨,谢老不出去”,前些天,谢高华的忘年交、衢州日报资深记者邹跃华这样告诉我。

  趁着雨天,我们走进衢州市区的一处老小区里。进门的时候,谢高华没让我们脱鞋。“来我谢高华家不用脱鞋。”

  邹跃华笑着解释说,谢老为大家考虑,脱鞋太麻烦了。而且,来谢家的很多是他的农民兄弟,让他们脱鞋不自在。

  “就是菜随便一点,有什么吃什么。”谢高华笑着也留我们吃饭。

  我问他,为什么现在还常去农村。

  “我是农民的儿子,不能忘本”,他这样回答。

  “三农问题,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你看,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也是三农问题,振兴乡村很重要。我的农民朋友多,找他们可以多了解了解情况。”

  谢高华说,现在的农村变化很大,农民有了医保,农村的交通也很方便了,他很高兴。但是,有的村子也有问题,比如虽然优势明显,但是没有发挥好。

  “主要的问题还是人,也是要通过改革把这些资源发挥出来,这样集体经济就能上去。另外,一些基层的党支部建设也不够强。”

  他还举了一个深有体会的例子。比如说衢州的橘子,有1400多年历史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能卖到八毛钱到一块钱一斤了,整个村造房子基本都是靠卖橘子的收入。

  “现在呢,品种跟不上了,产量也减少了,农民算算账,还不如去城里打工了。这就是个问题,需要振兴。”

  每天凌晨一两点睡觉

  每天,谢高华要凌晨一两点睡觉,这么多年了,一直如此。“这是不好的习惯,改不了了”,他烟不离手,一天要抽两包,多的时候能抽四五包。

  我问他,这么晚干吗。他说,看看书看看报,看看电视,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他一边看,一边写批注。

  这和他的经历有关。他说,文革的时候,他被打倒,关在窑里,就看书,看得最多的是毛泽东的书。

  “像书里提出的实践论,矛盾论,是哲学问题,但是,在工作实际中很管用,你用哲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很多就简单了。”

  他举了一个例子,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在做区委书记的时候,很多农村吃不饱饭,他就下去调研,发现了一个脱离实际的问题:这个地方明明种不出双季稻,却要种双季,所以老百姓吃不饱饭。

  “我就搞了2000亩田的试验区,从土壤、水、肥料等一个个因素去解决问题,第二年就种成功了,农民能吃饱饭了。”他说,实践很重要。

  “有时候我们的主观想法是好的,但是脱离了实践,这就有问题,所以我工作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在基层调研。”他说。

  偶像是邓小平和李冰

  在衢州和义乌,流传着很多关于谢高华的故事。

  比如曾任谢高华秘书的杨守春回忆说,1983年除夕,谢高华忙完工作后才回衢州过年。车子刚出义乌县城,司机临时停车,并下车走到车后。之后,谢高华看见一个人打着雨伞,到车窗前打招呼。

  谢高华问司机:“刚才那人做啥?”司机说:“拎了一桶鲫鱼送你过年。”

  谢高华当即让司机掉头,将鲫鱼还给了人家。

  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有很多人想给他写传记,都被谢高华谢绝了。“我死了以后,你们随便写。”

  谢高华的偶像是邓小平和李冰。

  在他坐的沙发背后,就挂着一幅巨大的邓小平油画像。他告诉我,这是一位南下干部送给他的,一挂就是十几年了。

  201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谢高华还特意请了他一位会书法的农民朋友,用楷体把邓公南巡的讲话写了下来,然后装裱,足足有三四米长,纪念这位时代的伟人。

  “改革开放很难啊”,谢高华感慨说。能引起他共鸣的是,作为改革者的不易和勇气。

  李冰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修水利,治水患,造福百姓。

  谢高华的理想也和李冰类似,治理故乡衢州的水患。“衢州的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匀,老百姓经常缺水”,他说。

  他去过都江堰多次,考察水利。在他后半段的仕途生涯里,谢高华主持完成了乌溪江引水工程,解决了金华、衢州两地百姓的干旱困扰。

  直到现在,一有空,他都会去那里看看。

  只为民利,无问西东

  什么是改革者?在年初的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大会上,省委书记车俊说,改革者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惜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的人。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浙江大地曾经涌现了很多像谢高华一样的先行者,担当者,改革者。

  不管他们的仕途和命运最终如何,他们的名字,终会被人民和历史铭记。因为他们有一往无前的勇气,破困克难的韧劲,以及最重要的,为民谋利的信仰。

  在当下,谢高华的事迹已广为人知。但更多的人,默默无闻。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来兴余,一个萧山人。

  1973年,来兴余到诸暨店口担任公社书记时,这是一个贫穷的地方。他冒着极大的风险,顶住压力,没有关停刚刚冒出的一家生产铜螺丝的小作坊。他还提出,店口的出路是发展工业,并亲自带领进行了一场工业试验。

  这名基层干部的勇气和周旋,给店口带来了工业的曙光。十年后,他调离店口,仕途并不顺达。

  几十年后,当他重回店口,感慨万千。这里已经出了像海亮的冯海亮,盾安的姚新义等一大批企业家。这里7年时间诞生了6家上市公司。

  在中国,谢高华、来兴余只是万千基层官员中的一员,在为官一任里,他们给一方土地种下了未来的种子,给一方百姓种下了财富的嫩芽。

  只为民利,无问西东。这是朴素年代里朴素的信仰。

  我们记录他们的改革故事,也观照当下,思考在伟大的复兴时代里为什么特别需要这样的改革者,思考为什么这样拎着“乌纱帽”的改革者少了?

  人民对改革者的期盼,正如省委书记车俊对谢高华的批示——要大力选树一批像谢高华同志这样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干部。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