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乌伤名人苑|岁月如歌 以乐而乐 访义乌籍女高音歌唱家谭丽娟

发布时间: 2018-03-20 09:47:25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商报记者 应悦 张静恬

  中国义乌网3月20日讯(商报记者 应悦 张静恬)她是乡村舞台上唱歌救急的13岁小姑娘,一首《北风吹》吹来了她的音乐梦;

  她是从义乌走出的浙江声乐奠基人,曾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专场演出,一曲《蝶恋花》恩遇总理,成就经典咏叹调;

  她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第一代歌唱家,先后录制了大量浙江民歌,踏歌万里,将浙江民歌传唱至世界角落;

  她也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几十年如一日潜心于声乐教学,培育了无数颇有建树的青年歌唱家……

  她就是义乌东河人谭丽娟。

  岁月留声,人生如歌。她是乐海的音符,她以乐而乐,用歌声铭记时代,为人民歌唱,为祖国歌唱……

  3月初,本报记者专程前往杭州拜访谭丽娟老师。穿着家常的衣服,头发精致地卷曲着,坐在面前的谭丽娟不同于舞台上的流光溢彩,手捧一杯清茶,谈话间,眼角的笑意和温婉的话语,伴随茶香热气升腾起来。“六十余年的从艺生涯,现在想来仿佛就是一瞬间的事。”谭丽娟脸上流露出的笑容如冬日阳光般让人亲近,时光如白驹过隙,光阴载不走的是她为人民为时代歌唱的情怀,到了耄耋之年,她依旧从容感恩。

1960年,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和谭丽娟一起唱歌

  乡村舞台上临场救急

  一首《北风吹》吹来音乐梦

  两棵大樟树合围而来,小桥横亘在清溪之上,记忆中的东河小学,谭丽娟形容很美。那时候的她是学校里的文艺积极分子,天真烂漫的年纪,爱唱歌爱跳舞,并且乐此不疲。校长姓方,常带领着她们去东河村里的庙台上演出,每一个旋律和舞姿,都深深印刻在她脑海之中,音乐的种子就此种下。

  思路切回谭丽娟阳光的童年,听着她的讲述,可以很轻易地从绵延的声音中找到“裂口”,体味一下当时时空中存在的气息。初次正式登台表演,是在她13岁的时候,拉着妹妹悄悄紧跟在母亲所在的土改工作组演出队,从紧随到被发现,心情经历了一番起伏后,“小鬼!你上去唱几首歌吧!”同行演出队队长的一句,给了她这一天一个戏剧性的结尾。

  那个年代没有电灯,乡亲们都是打着一簇簇火把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土台前,舞台上供演出照明的也仅有一盏汽油灯。演出开始后不久,灯突然灭了,四周一片漆黑,演出只好叫停。台下一片喧哗嘈杂,充斥着各种声音……“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突然一个稚嫩清亮的声音在一片黑幕中响起,瞬间安抚了躁动的人群。

  “我唱得特别卖力,台下的观众突然就静了下来,原本要走的乡亲又回来了。我心里可高兴了,唱了一首又一首,从《北风吹》到《札红头绳》一直唱到《哭爹》,足足唱了七八分钟。后来,汽油灯亮了,台下爆发出了一片掌声,我往下一看,这么多人,可把我吓坏了,一转身逃下台去。”

  一首《北风吹》,吹来了谭丽娟的音乐梦。初次登台,她惊奇地发现音乐居然有那么大魅力,给人以抚慰,让人以平静,这是她人生当中第一次感受到音乐的神奇魔力。

1977年在索马里与非洲歌唱家放声高歌

  1955年底,在义乌文化馆举办的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演中,谭丽娟登上了县城的舞台。她在歌剧《白毛女》中的表演,引起了来自省群艺馆老师的关注。不久,她入选“浙江省民间歌舞巡回演出团”。1957年,省里在巡回演出团的基础上成立了浙江省民间歌舞团,谭丽娟从此开始了职业文艺生涯。

  “第一次到杭州,从城站火车站一路打着背包走到黄龙洞的戏曲学校,一路憧憬,一路流连,丝毫没有累的感觉。”在这里,她邂逅了一群来自民间、志趣相投的普通歌、舞、乐爱好者,大家共同学习技巧、下乡表演、采集民歌,拿着纸和笔记录濒临遗失的乐谱,一字一句临摹老艺人的唱腔,走遍祖国的各个角落并不断壮大,质朴亲切的表演风格似空谷幽兰打破了山区里的寂静,他们的歌声乘着春风而来,里面有观众潮水般的期待,也有一个时代对文艺的召唤。

  要了解谭丽娟,得先了解浙江民间歌舞团,这个表演江南民间歌舞的艺术团体,演唱的全是浙江民歌,如东阳民歌《韭莱歌》《盼姑娘》,金华民歌《小弟歌》,兰溪民歌《青丝鸟》,昌化民歌《李三宝》,宁波民歌《马灯调》等几十首浙江民歌,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先后灌制了唱片,其中《小弟歌》、《采茶歌》、《李三宝》、《贺郎调》、《姐在园中摘青梅》等均由谭丽娟领唱,可以说在当时代表浙江民歌的声音中,谭丽娟的声音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都说西湖美景三月天,而每到春暖花开,浙江歌舞团就要送戏下乡。”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演出是很频繁的,一年四季,几乎有三个季度在全省各地的县、公社、大队或生产队演出。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要去,越是没有看过戏的地方越要去,没有舞台自己搭,没有入场券自己印。吃酱萝卜头,睡稻草窝,直面寒风,就这样,多少个风风雨雨,多少个日日夜夜,民间歌舞团的成员打着背包,背着服装、道具,奔走在浙江的田野间、山区里、海岛间。

  “我很幸运,能和老百姓在一起。这就是源泉,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谭丽娟动情地说。60多年的歌唱生涯扎根大地,长成了参天大树,这棵树枝干挺拔,四季常青,芳华永远。

1988年,谭丽娟与景宁县畲族歌手同声歌唱

  一曲《蝶恋花》恩遇总理

  感念成就经典咏叹调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一曲《蝶恋花·答李淑一》,昂扬激越、灵动丰满,谭丽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演唱一首地地道道的苏州评弹,这在当时是一次带有先锋意味的尝试。也正是这首曲子,珍藏了谭丽娟珍贵的回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几次来杭州,多次听了谭丽娟演唱的《蝶恋花》和浙江民歌,在总理的关怀下,浙江省宣传部、省文化局派谭丽娟去上海声乐研究所进修学习,她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以好成绩向总理汇报。

  1965年6月的一个夜晚,西湖水轻拍堤岸,西湖柳轻拂人面。再次见到周总理,谭丽娟兴奋异常,赶忙把在上海学习的用毛主席诗词谱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演唱给总理听。刚一唱完,她就紧张地盯着总理看,就像一个学生在等待着考试的成绩。周总理微笑着走上前来紧紧地握着谭丽娟的手问:“你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顿时,一股幸福的暖流迅速地传遍了全身,谭丽娟赶紧回答:“我是义乌东河人,我叫谭丽娟。”周总理面露喜色,马上说:“噢!义乌东河人?东河我去过,那里的话可真不好懂。你这个义乌人能唱评弹,可真是不容易啊!唱得不错。”他一边表扬谭丽娟,一边很自然地指出了她演唱的不足,他说:“就是有两个字,你还咬得不够标准,就是嫦娥的‘娥’字,忠魂的‘魂’字”。说着说着,周总理竟一边打着拍子,一边认真地唱了起来。谭丽娟也就紧紧地跟着他的节奏一起唱起来。就这样,跟着周总理把《蝶恋花》从头到尾又唱了一遍。最后,周总理关切地说:“再好好练练,下次我来杭州,再来听你的《蝶恋花》。”

  周总理的这句叮咛深深刻进了谭丽娟的心中,她将《蝶恋花》一字字、一句句、一遍遍低吟浅唱,揣摩着曲中神韵,盼望着周总理再听一次……

  1966年春,周总理来杭州向毛主席汇报工作。在一次晚会上,又一次见到了周总理,令谭丽娟惊喜的是,周总理一看见她,第一句话就说:“你叫谭丽娟,是义乌东河人,是不是?你的《蝶恋花》现在唱得怎样了?”谭丽娟激动得只说出一句话:“周总理,等一下向您汇报。”

  谭丽娟抑制住激动的心情,将自己日日的苦练和对周总理的爱戴都凝集到《蝶恋花》中,唱得委婉缠绵却不乏凌云壮志。周总理听完后,满意地握着她的手说:“好!有进步!字正腔圆,唱得既朴实又有激情。”久留谭丽娟心底的紧张与不安终于一扫而空了。

  和总理的相处是短暂的,但总理的声声叮咛和点拨关怀所留下来的回忆却是绵长的、永恒的。《蝶恋花》也成为谭丽娟声乐成就的一个里程碑。这支以江南评弹为基调编写的歌曲,在谭丽娟的诠释下,发声、运气、共鸣以及演唱风格,既有评弹教系、委婉、优美的特点,又超越评弹。既有倾诉对忠魂素敬之情和悲忠魂早逝之心,又有化悲痛为力量的品扬斗志和必胜的信念。谭丽娟的演唱不伤志,柔中有刚,把毛主席的歌词中贯穿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传达出来。最后唱到:“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时,那浑厚的嗓音,喜悦的激情,把观众带进了红旗舞神州的万家欢乐、大地沸腾的境地,几乎每场演出,观众都在激起的掌声中醒来,含着泪花又热烈鼓掌。

  踏歌万里传唱浙江民歌

  独特唱法征服异国观众

  浙江歌舞团在国内外多次演出,独唱总是掀起每场高潮的柱子,谭丽娟的演唱就更为突出,因为她以浑厚清澈的嗓音,珠圆玉润的吐字,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歌演唱方法,以及充沛的感情,使观众感到亲切、新鲜、感人。有观众说:“看浙江演出,拉开幕看到了浙江,听着歌忘不了浙江。”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歌声的魅力。

  岁月悠长,忆取那在悠扬歌声里行走的往事。1977年谭丽娟跟随着浙江歌舞团出访索马里、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塞内加尔和摩洛哥非洲六国的记忆,踏歌出行的经历,至今让她难忘。

  1977年9月25日,杭州正值季秋,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此时在遥远的非洲索马里,一场来自江南的歌舞盛宴拉开了浙江歌舞团出访非洲六国文艺演出的序幕。谭丽娟说,千里之外的非洲大地,热日炎炎,正如当时排着队夹道欢迎浙江歌舞团演出队前来的非洲朋友,热情奔放。

  谭丽娟每到一个国家要唱一首那个国家群众中流行的歌曲,也就是当地民歌。阿拉伯语咬字、发音、语词是很生疏的,但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责任感,促使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对于她的演唱,大家的评价是“比非洲人唱得还地道”。

  在索马里,她唱《曼塔曼塔》,在摩洛哥唱《农民歌》,剧场都沸腾起来了。由于谭丽娟发音准确,韵味浓郁,节奏明快,感情真挚,她的歌声伴随着强劲的非洲鼓的阵阵敲击,有些观众忘情的离开座位,随着歌声、鼓声在座位间、过道里舞起来了,台上台下融成一片。

  “热情奔放的音乐节奏,激发了在座非洲朋友的情绪,随着我的歌声,他们一个个跑上舞台,将我团团围住,跟我同声合唱。”谭丽娟说道,当时一位非洲小姑娘送给她的蓝色飘带,至今仍被她收藏着,因为这象征着中非人民之间的友谊万古长存。

  斑斓绚丽的巴黎,春樱漫天的日本……随团出访的一个个场景,一个个难忘的瞬间,谭丽娟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奔波的劳累,演出的辛苦,都被台下一次次热烈的掌声和一份份真诚的热情所冲淡,正是这一次次的演出,令她坚信,音乐没有地域,更没有国界。

  浙江乐坛“百灵鸟”执着艺术

  倾心谱写浙江声乐之歌

  如果说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明朗的性格及对艺术的高度敏感和追求是支撑谭丽娟歌唱事业的三原点,那么她对于艺术一如既往的执着,则让这位已经年过八旬的浙江乐坛“百灵鸟”放弃退休后闲云野鹤的生活,回到她所熟悉的音乐阵地,与年轻人相互学习和交流,重温往日音乐情怀,台下的学生不断在变,她的艺术追求却永远不变。

  2015年9月1日晚,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电集团联合举办的浙江省纪念抗战70周年音乐会,在杭州的省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浙江歌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郑培钦演唱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南泥湾》。虽然郑培钦现在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亮之协会员、浙江歌舞剧院首席歌唱家,但就在演出的一周前,郑培钦还跑到谭老师身边,讨教演唱《南泥湾》这首老歌的处理。

  金永玲、胡晓峨、王一山、张亚利、周雪松、郑培钦……如今活跃在中国乐坛上的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皆是谭丽娟亲传身授的学生,她的歌唱之路上,呈现一派桃李芬芳春色满。

  “好的,你跟我说一下赛事流程。多少人?准备怎么办?我一会帮你询问一下……哦,到时见……”采访间隙,谭丽娟的手机不时有电话呼入,前来咨询有关筹备合唱大赛的具体事宜,电话这端的声音清脆稳健,一边有条不紊地说着自己的计划,一边做着妥善的安排。“过段时间可能得去趟上海,有个全国性的老年人合唱大赛。”她的神情间颇有些欣喜。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位曾经的浙江省歌坛一姐谭丽娟,如今还有一个身份,便是省合唱协会理事长,自1996年协会成立以来,连任两届至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她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浙江省的合唱事业了。“独唱张扬个性,合唱追求共性,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谭老师介绍,省合唱协会成立近20年来,从举办合唱指挥培训班起,由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先后请国内外名师来上课,为浙江合唱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已造就了3个浙江省的合唱品牌:提出创办“浙江合唱节”,并已成功承办了两届;创办浙江省老年合唱交流(点评)演唱会,已举办了六届;创办浙江省首届“长者情”声乐大赛,已举办了三届。浙江的合唱事业也渐渐走出沙漠地带,逐步从全国的“第三梯队”奔到了“第一梯队”。

  如今在省内外各大合唱赛事上,看着开心歌唱的老老小小,遍地开花的合唱组织,谭丽娟觉得自己长时间以来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心血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采访谭丽娟老师的时间过去很快,午后,玻璃窗外人声渐渐多起来,她坐在办公桌前,边上摆放着一架钢琴,几步便能走过去,即兴弹奏演唱几曲,她的声音依然清澈洪亮,一如六十余年前在家乡山野间放声歌唱的追梦女孩……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祝璐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