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间,义乌城区面积由不到3平方公里发展到眼下的26平方公里,仅投入城市建设的资金就超过100亿元。一个县级市哪来这么多钱?然而义乌人自有绝活――
盘活政府资源筹措建设资金
当我们在义乌采访时,位于市政府大楼前的市民广场已显露雏形。这项义乌城建史上规模空前的旧城改造项目涉及30多个单位,动迁5000户居民,规划面积71.6公顷,概算总投资近30亿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12亿元。据说,广场四周日后将建起18幢12层以上的高楼,楼未建成,楼盘却早已被有钱的企业和经营户抢购一空,整个项目预计可做到资金平衡。政府不贴一分钱,就顺利拆平旧城建起了广场,义乌老百姓连连竖起了大拇指。
在城市化建设初期,义乌市也曾与其他城市一样,把眼光盯在政府投入上,城市建设步履艰难。经调查发现,一方面建设发展资金捉襟见肘;另一方面,丰厚的民间游资却大量闲置。针对这一现状,义乌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决定在盘活政府资源上做文章,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向城市建设项目聚集。
1991年,义乌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现了城镇国有土地由行政划拨,无偿、无期、不可流动使用向通过土地市场配置,有偿、有期、可流动使用的根本性转变。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推行10年来,义乌市采用统一规划设计、公开广告、公开报名、公开竞价的方式,为政府筹集到了50亿元的建设资金。有偿使用政府无形资源,是义乌盘活政府资源的又一着妙棋。义乌首创了联托运市场托运线点经营权的有偿出让;接着对城区出租车营运权实行公开招标出让;随着还对市区水权、广告权等政府资源实行有偿使用。政府运用这些途径筹集来的资金,建设了包括民航机场、城市道路、桥梁、绿地、污水处理等一大批基础设施。
政府出政府业主来投资
针对义乌民间资金实力雄厚的实际情况,近年来,义乌市委、市政府适时放宽政策,按照“政府出政策、业主来投资”的思路,体现“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运用金融、税收等手段,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向市政、市场、工业、农业、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各产业齐头并进,有力地推进了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在城市道路、供水、医疗、学校以及生态公厕、马路候车亭、垃圾填埋场等城市基础性、公益性项目中,义乌引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市场化筹资机制,采用bot(建设一经营移交)、bct(建设一租赁一移交)等各种投融资方式,按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建立企业投资、经营实体,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即减轻了政府财政的投资压力,又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
政策顺应民心,业主充满信心。通过民间资金投入,义乌涌现出了一批像群星学校、复元医院、儿童公园这样高起点、大投资、上规模的私立学校、医院和公园。根据义乌市教委统计,义乌全市光私立幼儿园就达500多所。与此同时,通过按股份制方式筹措资金的在建项目还有投资5亿元的会展体育中心,投资2亿元的中心医院以及投资超亿元的义乌工商学院等一批大项目。仅去年一年,就有50多项采用股份制、业主投资等形式的重点工程陆续上马,投资总额达60多亿元。此外,通过城市综合开发,义乌近年来还广泛吸引民间资金投资开发区、商贸中心以及微利房、集资房和商品房的建设。通过向经营户筹集一定资金,给经营户一定期限的摊位经营权,若干年内逐步退还筹资款的办法,还建成了一批对义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市场,从而大大加快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在义乌这几年每年30亿元左右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资金占了80%以上,已初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新格局。
记者手记:义乌创造性地探索出一种按市场经济规律规范运行的好机制,找到了城市建设的变钱“魔方”。相比之下,以地生财、以改革取财、以政策取材,充分运用城市所有资源,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我市还大有文章可做。
记者:李江
刊于:2001年9月25日《嵊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