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3月23日讯(记者 龚书弘 通讯员 冯丽敏 编辑 楼菲莉)关于一座城市的“生世”,文字记载与老一辈的转述显得那么空洞。稠城街道作为义乌的老城区,西门、尚阳、仓后等犹如几条脉络清晰的生命线,记载着多少义乌人的过往故事,但随着时光的迁移,老城故事终究要化作一段段斑驳的回忆。
多少人印象里的70、80年代,都是两三层土房,有喧嚣的叫卖声,有孩子的奔跑嬉闹声,有随街可见的各种小摊小贩,而这些,过去的西门老街都有。
晌午的走拍,尽管艳阳高照,仍不免让人心生老城区的“四合院”已经越来越小,西门老街的原住居民本就不多,如今征迁通告一出,大家也纷纷收拾行囊,打算离开这片狭小的“蜗居”之地。
“多拍点照片吧”,这是一路上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午饭三两个家常菜后,在这儿生活了近40年之久的楼大妈跟往常一样盥洗着衣物,她的两个孩子成年后便离开了义乌,分别在金华、杭州两地工作。闲谈了一会儿,楼大妈客气地倒上了刚烧好的绿茶,“我还是姑娘的时候,就来西门这边做裁缝,后来认识了丈夫,我的家也在这儿落地生根。”1979年秋天,楼大妈的第一个孩子呱呱坠地,为这个平凡的家庭又添了几分温馨。
之后的日子里,楼大妈一家开始在宾王市场经营服装生意,家里先后添置了彩电、摩托车、小轿车,小儿子成绩优异考上四川大学。“我一辈子的幸福都是在这儿发芽。”楼大妈说,这个月初的时候,丈夫已经在兴中租好了房子,但最终决定这个月底再搬走。
“是的,有点舍不得。”
雕琢的是面貌,不变的是韵味。走拍的时间虽不长,但那窜墙而出的凌霄花,城隍庙中拾掇杂物的老人,和那盘虬于砖墙之上的回忆……也许,这些都是老街留给我们最美好的馈赠。
有人说,西门街作为如今义乌主城区最后一条留着余晖的“味儿街”。它的告别,正彰显了义乌踏上新征程,迈入新时代的决心与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