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试点”一周年:加速发展正当时
义乌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大厅,31岁约旦商人法蒂,用颇为流利的普通话对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年初,义乌政府整合公安局、人力社保局、商务局、外侨办、工商局、国安局、民航局等7个部门98项涉外服务项目的对外服务中心,让在义乌经商的外国人,直接感受到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带来的好处。
2011年5月6日,我国第10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如今,义乌试点已满一年,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以小商品城闻名世界的义乌,又一次让世人感受到了腾飞速度。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98.64亿元,同比增长9.1%。2011年,义乌入境外商达44.4万人次,同比增长5.1%;对新兴市场出口增势强劲,抵消了欧美经济不振、消费疲软的影响。其中,出口“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达10.4亿美元,同比增52%。
外贸出口更加规范,义乌海关试行联网监管模式,吸引了商户3.3万家,联网报关数占总报关申请量的一半,海关一次查验放行率从前一年的49.6%上升为66%。
随着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逐步推进,人们期待义乌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从“卖买全国”到“卖买全球”
在国际商贸城五区进口商品馆记者看到,有不少来采购进口商品的客商。上月底举办的首届义乌进口商品展吸引了数万客商前来光顾,目前展会效应已渐渐显现,在义乌加快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战略格局中,进口商品馆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觉得以后出口生意一定是越来越好。”义乌商贸城五区进口馆,德国进口家居生活馆的负责人王东对记者说。王东是义乌较早一批做出口生意的人,早在1998年,就将义乌的小商品销售到德国。10多年后,他回到义乌把德国的五金厨具、整体橱柜、刀具等进口到国内卖。
“看到有这么个机会,可以借助义乌这个大市场,把德国最有特色的产品进到国内来卖,就毫不犹豫的回来了”王东说从外贸转向进口贸易后,他将放眼全国,要通过义乌市场这一平台,将国外的高品质产品推向全国,真正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梦想。
目前,义乌国际商贸城进口商品馆已吸引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万种进口商品入驻。据了解,进口商品馆的招商对象为进口贸易商、海外生产企业以及海外产品总经销(总代理)公司,招商的行业广泛,还特设非洲产品展销中心。招商的租金政策采取一年一租,一般为每年300元/平方米,非洲产品展销中心更可免租金、管理费。
“国内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正在逐年增长,这是第一大利好。”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外,国家平衡进出口的政策,以及义乌对进口商品馆的扶持,都决定了义乌进口商品市场的繁荣趋势。
市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进口商品馆在义乌市场的设立,为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优质的展销平台,实现了义乌市场从单一出口到出口、进口和转口多元贸易的转型升级,完成了由“买全国、卖全国”到“买全球、卖全球”的蜕变,是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额重要内容之一。
日趋优良的商贸服务体系
“现在在义乌做生意越来越方便了,在一个地方能办好所有事,这在其他地方还是很少的。”在义乌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大厅,31岁约旦商人法蒂,用颇为流利的普通话对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义乌这个县级市,据统计,竟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有3419家、国际货代公司1056家,外资企业、外企驻义代表机构、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等涉外主体4000余家。
为了让义乌跟上“国际潮流”,推动“义乌试点”,今年初,义乌政府设立了这个涉外政务服务平台,整合了义乌市公安局、人力社保局、商务局、外侨办、工商局、国安局、民航局等7个部门98项涉外服务项目,实现了义乌政府管理权限内所有涉外服务项目的集中,并以窗口化受理方式对外服务。
多产业多业态市场群呼之欲出
《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三年实施计划(2011—2013年)》显示,未来的义乌,将会既做出口贸易,又做进口、转口贸易;既做有形市场,又做电子商务;既卖商品,又卖生产商品的原料和机器;既发展现代服务业,又发展先进制造业……义乌将通过3年努力,基本确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服务体系。
经过一年的发展,义乌经济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同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义乌(坦桑尼亚)经贸合作区项目已列为坦桑尼亚国家战略项目,并组建了项目公司。
在义乌商贸城进口馆,你已可以购买到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万种进口商品,未来将形成国内最大、最富知名度的进口商品集散地、中转站。
同时,物流交通平台建设加速推进,国家口岸办已同意将义乌航空口岸开放列入国家“十二五”口岸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已明确将义乌的小商品出口监管中心等8个物流和客运场站列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年设计作业量50万标箱的义乌港一期已建成投用,义乌港二期正抓紧建设。
此外,合伙制企业外汇管理政策已上报国家外汇局;本外币兑换公司扩点工作方案也获国家外汇局批准。
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黄志平说,义乌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要达到以下三个目标:在国家层面,义乌要成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示范区;在区域层面,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在义乌层面,成为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宜商宜游宜居的国际商贸名城。争取大政策、建设大平台、完善大服务、形成大合力,是义乌全力完成改革试点各项工作一以贯之的方针。
转型中的义乌商人
义乌国际商贸城,二期市场4楼,“威凯卫浴”的80后老板刘军明正向来自中东卫浴采购商推荐自创品牌“伊凌诺”。“经过我亲自推荐,这家准备采购我自创品牌的卫浴产品。”刘军明对记者说,更让他得意的是,自创品牌的销量今年一季度比去年同期翻了三番,形势喜人。
刘军明是典型的义乌人,上世纪九十年代白手起家,2004年开始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卫浴产品,后来越做越大,发展到二家店面的规模。
他最早的时候跟大多数商户一样,从工厂进点货,放在店铺里,坐等客商上门;而现在,他不但将生意越做越大,向产品的上下游延伸,向国内外扩展,还创建了自己的品牌,有专业的研发、设计人员,找工厂为他贴牌生产;其店面不但在义乌商贸城有,还开道了国内的各个省市,甚至开到了国外。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正有意无意的影响着扎根于义乌的商人们,他们像刘军明一样,不但卖产品,更提供全方位服务,不但做销售,更致力于企业运营能力塑造。凭借在流通环节积聚的优势,他们逐渐涉足品牌创造、设计研发、产业链重组、资本运作这些附加值更高的领域,但在提升档次的同时,他们的产品又延续了义乌制造价廉物美的特点,在国际竞争中自占有其一席之地。
2012年5月24日浙商网刊发
记者:金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