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岩人:翻出一张古董购书券,当年的书店今何在?
记者核实:近日,有义乌网友在当地论坛晒出了一张“古董”购书券(上面留着已停用的上世纪90年代7位数电话,地址也已拆迁),想寻找30多年前一度被人称为义乌最后的民营书店。没想到,此帖勾起了许多网友的回忆,短短几天论坛跟帖达13页,不少网友表示这家书店是好几代人成长的记忆,他们也好奇旧城改造后,这家书店去了哪里,是否仍在营业?
义乌市溪流书店于1989年开张,是义乌市改革开放后第一家正式注册、正式挂有“文化经营许可证”的民营个体书店。由当年溪流文学社两名二十四五岁的文学青年合资开办,艾青题字。
2017年义乌旧城改造后,书店搬迁至老朝阳门黄大宗祠内继续经营。不过,相较于昔日传统的民营书店,溪流书店如今已转型为城市悦读吧,全部藏书免费对市民开放,并与周边学校达成合作,开设读书沙龙。书店店主刘正洪告诉记者,书店也许没法永远经营下去,但他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心始终未变。
不断追赶读者的阅读需求
上世纪90年代,作为民营书店,溪流书店刚开张就面临书籍品种单一的问题。刘正洪说,当时全国范围内的个体书店不多,根本没有针对个体户的进货渠道。没有合作的出版社、没有图书市场、批发市场,更没有跑腿、快递、私家车,全部的书籍靠他一个人乘坐公交车,前往金华、兰溪、东阳、浦江等地,用人力大包小包背回。
这过程虽然辛苦,但有趣。“在我们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青年眼里,书籍就是诗和小说。”可经营书店后,刘正洪发现读者对阅读的需求,远比他想得要大。上世纪90年代,婴幼儿成长教育备受重视,他第一次见识到了少儿读物、画册;文化艺术的振兴,让画册字帖成了读者们的新风尚;全民足球热潮,更是让一张小小的足球报,供不应求。
刘正洪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年亏本也要卖报纸。当时,金华只有一家针对个体的批发公司。那时想进最新的杂志、报纸,刘正洪必须一周两趟赶往金华提货。来回路费加之报纸本身薄利,这笔买卖其实是亏本生意。但他发现,读者对新信息很迫切,每次新鲜的报纸一出炉,店门口就会排起长队,因此,即便亏本他也要卖报纸。
刘正洪说,他的29年民营书店经营历程,其实就是在不断追赶读者丰富多彩的阅读需求。
民营书店转型悦读吧
2004年起,网络的兴起让传统书籍越来越难卖,渐渐地溪流书店成了义乌最后的民营书店,除了几十年的老客外,鲜有读者上门购书。
“书店的经营不行了,但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初心不能变。”2017年,义乌城市改造,书店旧址拆迁。溪流书店在义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帮助下,转型公共文化阅读场所,并在2018年1月,正式成为义乌十大城市悦读吧之一。如今,经过四个多月的摸索,刘正洪接待了慕名上门的加拿大住户、寻祖旅游的广西客人,附近观塘小学、宗泽小学、稠城一校的学生等等,也与图书馆、读书会等举办了一系列读书沙龙活动。刘正洪说,从最近一段时间看,上门阅读的学生与孩子是最多的,每个星期总会有一两批。而且随着假期的到来,还有增长的趋势,这让他觉得,自己那些藏书又有了新的价值。
听闻有读者拿着十数年的购书券想找书店,刘正洪笑了。他告诉记者,当年这类购书券是实体书销售火热的年代,书店和各单位合作发放的。这些年随着行业没落,这些合作早就不在了。不过,既然有爱书人愿意上门购书,他就会视其有效。别说现在书店还开着,哪怕以后书店的形式存在不下去了,他也会继续提供自己所能提供的服务,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