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全国十佳农民”冯泽宝筑梦“天下粮仓”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8-09-04 10:40:38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贾永亮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冯泽宝在田间劳动

  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金华全面推行,拉开了金华市农村农业变革的序幕。由此,八婺大地涌现出许多勤劳致富的农村专业户。

  义乌冯泽宝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从1981年那个春天开始,他就坚守在希望的田野上,成为金华种粮大户的典型,产业做得风生水起。

  他也曾洗脚上岸想赚快钱,结果不仅血本无归,还欠下一屁股债。痛定思痛,他重新回到义亭镇枧畴村干起老本行,并走出了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冯泽宝经常说,咱农民站在土地上才最有力量!他坚信党的富民之路一定能越走越宽,坚信政府的惠农政策会越来越好。

  冯泽宝在北京接受表彰

  敢闯敢拼,乘着改革春风富起来

  “我们枧畴村包产到户在义乌算比较早的,那一年,我刚好18岁,我家里分得5亩地,可把全家乐坏了。”冯泽宝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摒弃了以前公社的“大锅饭”生产方式,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冯泽宝算了一笔账:以前他勤勤恳恳在地里干活,还兼任村农作物植保员、治安员,但一年收入不到三四百元。包产到户后,精打细算用心种好田,一年仅种田收入就超过1000元。

  1980年以前,金华部分地方就已悄悄地搞包产到户,但直到1981年9月金华地委召开地、县、区、社党委书记会议,才拉开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这次会议选择了7个实行包产到户取得农业丰收的先进典型介绍经验,引起巨大反响。会议结束后,很快就掀起了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热潮。到当年11月中旬,70%~80%的生产队已承包下去,并在冬种中显示出明显成效。到1982年春节前,95%以上的生产队实行了承包到户。

  “种田有了积极性,除了不怕苦不怕累,科学种田是关键。”冯泽宝说,包产到户那一年,他就花20元钱订阅了一份《科技报》,从中学习科学种田知识,获取各种资讯,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有的农户用肥,从来不讲究,但我严格按照水稻生长情况,控制施肥时间和数量。有的农户用药随意性比较大,可能要用6至7次,而我每季水稻用药都精确到4次,病虫害也不会比别人多,但稻苗更健壮、产量更高。”冯泽宝说,他不喜欢和别人比吃穿,但比谁种田厉害是一种乐趣。

  后来,他又利用自己在农机方面的特长,花260元转让来村集体的一台柴油机,用于帮助农户打稻谷,收费是8元钱一亩,一年下来,又额外增收近4000元。脑筋活络的冯泽宝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继续投入,买来拖拉机从事农资运输服务等,短短几年,就挣到10多万元钱,成了村里的富裕户。

  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共有家庭承包经营农户109万户,承包耕地面积207万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坚定方向,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赚到钱后我曾转向别的投资。”冯泽宝坦言,最失败的一次投资是在1996年,当时承包了40多亩田挖塘养殖珍珠,结果因为养殖技术不过关和行情波动,不仅把近20万元本钱赔光,还欠了一屁股债。当时没办法,只能把40多亩珍珠塘改回粮田种稻,没想到收成挺不错,很快偿还了3万多元外债。“回头想想,咱农民站在土地上才最有力量,于是我就认准了种粮致富这条道。”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随着经济发展,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许多承包田出现大面积抛荒。一些地方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尝试着进行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