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对义乌来说,今年还是撤县建市30周年。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义乌人民探索前行的进程,是义乌党政有为的进程,是义乌融入世界的进程,是实现美好生活的进程,虽路途艰辛,但硕果累累。
40年来,义乌人民不曾辜负美好时光,撸起袖子坚定实干,绘就了一曲激扬的时代乐章。中国义乌网、浙江新闻客户端从10月8日起推出专题报道《风云激荡活力义乌》,定格来时路,温故而图新,跟您一起见证和追寻踏浪前行的义乌故事。
《义乌风光》 赵梅碧 摄
中国义乌网10月25日讯(记者 李学娇 编辑 楼菲莉)1988年,挥别义乌县,义乌市翻开了崭新一页,30年来义乌发生翻天覆地地变化,也印证了撤县建市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近日,记者拜访了曾经的义乌市经济委员办公室工作人员杨海清, “就像孩子长大后,应该穿上更合适的衣裳。”对于撤县建市,杨海清这样理解。
今年79岁的杨海清,是义乌撤县建市的亲历者,见证了义乌转型发展之路上质的飞跃和量的突破。杨海清从部队退伍转业,1988年在经委办上班,49岁的他主要负责城市经济和文化两方面的工作。“虽然几十多过去,我还清晰地记得1988年9月20日义乌举行了撤县建市庆祝大会,全市上下无不欢欣鼓舞,准备大展拳脚,义乌的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前只有几家国营企业,并没有私营企业,那之后的三四年里一下子就增加了几百家的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就发生在短短几年间。”杨海清告诉记者,“县”和“市”虽然只有一字之别,但差之千里。“县”代表的是农业社会的管理方式,发展重点以农业为主,相较而言,“市”则代表的是城市化,发展重点以工商业或是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
1988年5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义乌县,设立义乌市(县级)。7月1日,正式启用义乌市市名。
1984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正式提出“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撤县建市后义乌更是坚定不移地走“兴商建市”的发展道路。现如今,义乌已拥有个体经营户5.8万余家,企业2.8万余家,从业人员百余万人,相比曾经那是翻了好几翻。今年9月,义乌市场主体总数突破43万,成为全国县域范围内主体数量最多、结构最宽、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近30年的发展,让义乌从一个寂寂无闻的浙中小县变成名满天下的“世界小商品之都”。
“原来的义乌县,仅局限于湖清门、新马路一带,绕城步行一圈只需要30分钟,建市后为满足义乌市场发展需求,城区经过多次扩张,30分钟估计只能围着市中心走一小圈。”杨海清说。据悉,上世纪80年代,义乌城区面积仅2.8平方公里,如今中心城区已增长至106.4平方公里。
1988年7月1日,《浙江日报》头版刊发义乌撤县建市消息。
对义乌来说,建市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建设和发展城市,它还要为分散在广大乡村地区,以民营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为此,义乌走出了一条以专业市场带动城乡村全面、协调发展的具有浙江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1987年,全县49个乡镇实现了乡乡通公路。1990年底,义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2公里。1991年,城区通往各主要乡镇的公路全部改为水泥或柏油路面,且开通了城区通往农村的公交车。2003年7月,义乌率先作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决策,并制定和实施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2006年,义乌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5 ∶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指标。现如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开,城乡面貌又有了新的提升。“现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城里有的大型商场、高楼,镇里都有,出行、购物也都非常便利。”家住佛堂的陈阿姨说。
撤县建市30年,义乌从传统农业小县到全国经济强市,成为全省首批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0%的“发达”县市;从马路市场到“世界小商品之都”,万商云集为国际贸易的便利化、规范化“轻关易道”;从工业小县到工业强市,众多“大好高新”项目纷纷落地,干亿级产业园区绽放活力;从内陆小城到国际陆港,让“钢铁驼队”重现千年前“无数驼铃遥过碛”盛况的“新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