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美老师近照。
中国义乌网11月28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王佳丽)一个保温杯,一支黑色水笔,摆放整齐的书籍,这是义乌市树人中学党支部书记周洪美办公桌上的简单摆设,他从教51年来一直如此。从简陋狭窄的乡村祠堂到宽敞明亮的新校课堂,从泥泞不平的操场到干净平整的塑胶跑道,从最初的乡村教师到如今的学校书记……周洪美退而不休,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在漫长的从教岁月里见证了教育的发展与变迁。
从乡村祠堂到新校课堂
“老祠堂,木桌椅,里面坐着土孩子。”这是周洪美记忆中农村小学最初的模样。1950年,周洪美出生于佛堂镇舟墟村,从小喜爱读书,但初中毕业后因故未能继续升学。1968年,周洪美参加了工作,先后在舟墟村与田心村小学教书。“那时候提倡在家门口办学,几乎村村都有小学,舟墟村的小学就设在村中老祠堂内。”周洪美回忆道。
“老祠堂阴天很昏暗,雨天常漏水,地面坑洼不平,课桌椅要用石头垫着才不摇晃,教学条件相当艰苦。”回忆起当年的教学环境,周洪美感慨不已,如今学校早已今非昔比,他所在的树人中学搬了新校址,规模更大了,环境更好了。走进树人中学,大片精品绿化区让人眼前一亮,崭新的教学楼色彩鲜明,多媒体教室功能齐全,塑胶操场、草皮足球场宽敞舒适。“时代的发展让学校硬件设施如虎添翼,学生的幸福感提升了不少。”周洪美说。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了,周洪美边教书,边备战高考。1979年,周洪美成功考取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佛堂镇中担任语文老师。当时的佛堂镇中办在老街里面,校舍破旧拥挤,直到1994年才搬迁至今天的校址。
教学从单一到多元演变
1984年,周洪美从佛堂镇中被调至佛堂镇倍磊初中担任校长,1992年又回到佛堂镇中担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在这期间,周洪美从未离开过课堂,一边担任校长,一边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上世纪90年代之后,各公社、村里的学校逐渐合并在一起,整合了学校资源和教师资源,学校规模逐渐变大,校园管理更加规范化,教学效率提高,为不少农村学子造福。
“以前公办教师很少,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周洪美说,直到最后一批民办教师通过整顿考录,民师转正,全面清退代课教师,学校的师资才全部达标,全是专科、本科学历。过去,教师上课只有一本书和一块黑板,学生只能靠书本和老师的描述来扩大知识面,教学形式非常单一;而如今,多媒体教室使教学形式更丰富了,通过电脑和投影仪,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更广阔的世界,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教学来强化学习、提高效率。
“现在的学生不仅会读书,还多才多艺。”周洪美说,相比过去,现在孩子接触到的和看到的东西更多,见识更广。学生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过去的语文、数学、体育、美术等基础课程已无法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而英语、信息技术、音乐、舞蹈等课程的出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发展。
学校教师大都参加继续教育,电脑、普通话等达标训练一个不落下,不再“守着一桶水”,而是“细水长流”。据悉,近年来,义乌教育系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青年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着义乌教育事业迈向新台阶。
社会大众越来越重视教育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周洪美说,过去有些农村的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如今政府全面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一个不能少”的目标。
“社会大众对教育的观念改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周洪美说,他在乡村学校任教时发现,农村有许多家长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参加家长会的家长人数不到50%,可如今参加家长会的家长人数达到了95%以上,学校与家长之间还建起了班级群,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紧密。
1996年至2009年,周洪美肩负起了大成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的重任。“不瞒你说,那时候大成中学的风气并不好,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回忆起当年的大成中学,周洪美感慨万千。针对当时的情况,周洪美从德育入手,整顿校风,塑造学生文化,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从教学入手,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寻求师生共同发展。在周洪美的带动下,2002年,大成中学升格为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
“在那之后,大成中学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全社会对教育工作都逐渐重视起来。”周洪美说,那几年,义乌出现了许多民办学校、成人教育、老年大学等教育机构,这也给许多未能接受学校教育的人群提供了重新学习和弥补知识的机会,不管什么年龄都可以圆读书梦,社会大众的教育观念在逐渐转变。
2010年至今,周洪美老师退而不休,继续担任义乌市树人中学党支部书记。去年,树人中学搬至新校舍,崭新明亮的教室,宽敞的塑胶跑道,青春活泼的学生……这所中学焕发出了无穷的活力。周洪美老师的桌案上,除了与教学有关的材料外,没有任何多余的物品,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依然奋战在教育一线,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