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24日晚上,在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18名农民在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包干到户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同天晚上,在义乌后宅街道下金村,4岁的张坚平将一件件小商品递到母亲的手里。这些小商品是张坚平的母亲准备第二天拿去摆地摊的。摆地摊在当时不被允许,但为了能吃饱肚子,把日子过下去,义乌农民自发形成了几个隐蔽的小百货交易市场。谁也没想到,这些农民会成为义乌市场的催生者。
改革开放40年来,从“包干到户”到市场经济,众多顺应时势、求新求变的农民书写了不少华章,推进着改革开放深入。这些出生在农村,成长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农民企业家,如今已成为新时代引领民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跟着母亲摆摊,耳濡目染学习生意经
出生在义乌后宅街道下金村的张坚平一家,家庭贫苦,为了一家的生计,明知道政策不允许,张坚平的母亲也毫不犹豫地去摆地摊。从义乌县前街到北门街再到湖清门,张坚平跟着母亲见证了义乌第一代市场的建立,也见证着义乌市场的不断壮大和发展。“我爸在乡政府工作,但家里人多,日子过得很苦,我爸想下海经商,政策又不允许,只能让我妈去摆摊。”张坚平说,“我妈带着我,一看到有人来查就跑,我那时候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样的日子过了好几年。”
1982年,在众多小摊贩的推举下,冯爱倩“堵”住了时任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我和我妈当时也在人群里,大家都在议论冯阿姨会怎么样,会不会被抓起来。”张坚平说,后来冯爱倩不仅没事,义乌还开放了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之后,义乌做了大量调查研究,1982年9月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从那以后,义乌掀起了经商热潮,到1984年初,义乌又提出“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当年12月,位于新马路的第二代义乌小商品城建成并投入使用,摊位从露天搬进了棚子,摊位数也增加到180多个。
“从那以后,大家都安心了,我妈他们开始有了摊位。我也是从那时起,在市场里学到了很多生意经。”张坚平说,随着市场的发展壮大,大家的日子慢慢地都好起来了,好多亲戚都在村里盖起了新房。
直奔新疆,“丝路货郎”艰辛创业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的出台,改变了中国的政策环境,使很多人看到了商业活动的前途,各方面能人纷纷下海创业。敢为人先的义乌人则走南闯北,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当时,18岁的张坚平在市场里听隔壁摊位的人说,新疆的生意发展前景非常好,许多前往乌鲁木齐经商的义乌人都发财了。“那时,义乌鼓励办厂,我家就和我姨妈家合办了一个衬衫厂,我也年轻气盛,就和我表哥合作,带着衬衫、棉衣等货物决心到新疆乌鲁木齐闯一闯。”
当时的乌鲁木齐没有规范的市场,做生意的人大多数集中在小旅馆里,四五人租一间客房,白天床铺当摊位摆商品,晚上在床铺下休息。“初到乌鲁木齐,人生地不熟,因为没有钱租客房当店面,只能通过熟人把样品摆在别人的客房里,自己则到外面租间仓库,用来存货和住人。”张坚平说,不过,因为衣服的规格不对,家里发过来的货物都卖不出去。“库存越积越多,我表哥提出不合作了,要求把自己的股份退回,把库存都给我。那时,我家里还借了8万元资金进货,我没脸回家”。为了处理库存,张坚平还到塔城、伊宁等地的农贸市场摆过地摊。
1994年下半年,张坚平来到霍尔果斯碰运气。“当时那里还是个露天市场,大家都摆地摊经营,货物主要销往独联体国家,我的第一批存货不到两个月就全部处理了。”然而,霍尔果斯口岸海关因为政治原因常常闭关,有时半个月,有时一个月,生意并不好。张坚平也是在这段时间,学会了俄语,积累了大量客户。1996年,新疆第一个一类边贸口岸——边疆商贸城市场开业,张坚平租了店面专营化妆品和电池,因为信誉好又会讲俄语,生意越做越红火。
结缘阿塞拜疆,凭借海上丝路成物流大咖
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张坚平见到了许多老客户,几经努力,与当地客户合资注册了卡拉赛克公司。“当地的合作伙伴负责销售,我负责到中国采购商品”。而这时的义乌市场,外贸发展十分迅猛,张坚平拿着众多的外贸单子在义乌市场采购,一时间成为众多市场经营户的“香饽饽”。2001年5月,有客户需要深圳生产的淋浴器,总共两个集装箱。张坚平赶到深圳洽谈业务,签订合同后,厂家建议走海运节省成本。“我对海运一点都不了解,厂家带着我认识了他在船务公司上班的弟弟,帮我设计了一条海运线路。”这是张坚平第一次接触到海运物流,虽然这批货最终还是走了陆运,但他记下了这条线路,并与阿塞拜疆、伊朗等当地运输公司积极沟通,开辟了中国——迪拜——伊朗——阿塞拜疆的海上贸易线路。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也影响到了义乌小商品的出口,我决定把公司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义乌老家。”张坚平说,刚好义乌市委、市政府提出“把义乌建设成为全国小商品物流高地、国际小商品重要物流基地”战略目标,经义乌市侨商会牵线搭桥,由浙江东方之星有限公司和义乌市超日进出口有限公司合股组建,成立了浙江集海物流有限公司。义乌成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后,张坚平更是在各物流领域争取试点,改革在先。如今,浙江集海物流有限公司的业务辐射中东、中亚、南美等地,并在巴西、阿联酋、阿塞拜疆、智利等15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张坚平成了名副其实的物流大咖。
把握政策风向,紧抓进口贸易大商机
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义乌却在那时“嗅”到了进口市场的商机,开始培育进口市场主体。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义乌组建了全国县级市第一大采购团,5000多人的采购团中既有义乌各大平台市场的经营户、生产企业负责人,也有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60名在义境外采购商。义乌有这个底气,便得益于10年来义乌商人敏锐的嗅觉和义乌政府的积极扶持。
张坚平对进口贸易的谋划则始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这让有着不安于现状,敢闯敢干特质的张坚平决心再干一番事业。于是,张坚平将阿塞拜疆的石榴酒引入中国市场。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作为阿塞拜疆采购商服务中心副主任的张坚平和阿塞拜疆经济部部长沙欣等还一起向中国消费者推介了石榴酒。通过多年的努力,张坚平不仅将石榴酒引入了中国,还顺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将石榴酒推向了全网,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
如今,张坚平受义乌市商务局委派,担任泰国采购商服务中心主任,积极开展中泰两国间商品采购对接等。
“我是农村走出来的,之所以能够有所作为,是因为时代给了一个机会。”张坚平说,站在转型的节点上,要勇于跨出那一步。改革开放40年,无数的义乌人在时代大潮中砥砺前行,时代不会辜负任何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