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福庆正在给顾客理发。
中国义乌网12月18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刘军)从一名普通剃头匠成长为国家级高级美发师,吴福庆30年来坚持只做“剃头”一件事,“顶上功夫”改变他的命运。今天来听听他记忆中的“剃头”那些事儿。
剃个头,只有两毛五分钱
1983年,大年初四清晨,在义亭镇白塘村村口,吴福庆要离家去城里当剃头学徒时,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
17岁的吴福庆心里纠结,但他心底坚定:乡下孩子进城精通一门手艺,改变自己的命运。选择剃头,有亲戚介绍,更重要的是被剃头师傅的“本领”吸引。很多时候,吴福庆看到挑着担子的剃头师傅来到村里,走到哪家,只要有人招呼,只需要主人家摆上一条长凳,烧上一盆热水,一会工夫便将一个人的头发理得舒舒服服了。更多时候,好多人围站着,挨个等着,有时候一等就是一个晌午。一圈圈人堆里,熙熙攘攘,就围着一位理发匠,一个剪好了,后一个续上,人圈挪动,挪着,挪着……剃头匠如明星一样,这在吴福庆心中刻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在众人疑虑的目光中,吴福庆成了当年新马路上一家名为“迎新”理发店的学徒。说是学徒,其实主要的活就是打开水、挑凉水。他提着5个热水瓶去离理发店几百米远的地方打热水,两分钱一壶,还要挑凉水,一分钱一担。只有保证店里有充足的水,他才能看师傅剃头。好在师傅很看重他这个勤劳好学的孩子,一有空就教他剃头的技艺。
苦学三年后,县前街的一家当叫“美蓉”的“公家”理发店招工,吴福庆如愿过关,在店内拥有了一个理发“站位”。上岗后,他才发现,自己是普通理发师傅,甲级、乙级的理发师傅给人理一次发,收费分别是六毛钱、四毛五分钱,而自己却只能收两毛五分钱。这让他羡慕不已,尤其是看到甲级师傅“刀光剑影”“游刃有余”的技艺,他更坚定了信念:一定要做最好的理发师。
自己开店,“顶上”练真功
转眼到了1990年冬天,吴福庆所在的“美蓉”理发店由于改制,规模缩小,原本22个理发“站位”减少到15个。当很多人担忧“被下岗”时,吴福庆果断作出决定:自己开个理发店。
经过精心选址,吴福庆在新马路27号开出了一家名叫“东海”的理发店。那时,义乌只有菊芬、楼巧等几家理发店,再加上吴福庆的理发店白天夜晚都营业,店内每天都客人不断,而此时,理一个发的收费已经涨到了2元钱。这让吴福庆更迫切地想实现“做最好理发师”的梦想,于是他去上海、北京、广东参加培训、拜师学艺。
近十年中,他从当剃头学徒起步,先后通过国家级美发师的初级、中级、高级考试,最后成为浙江省美发师考评员。此时,以剃“游泳头”为特长的他已经成为业界的标杆。吴福庆说,那时,店里的生意很好,带了3名徒弟都忙不过来。为了追赶潮流,他和徒弟们都换上了整齐的工作服,淘汰了老式的手推子,全部用上电动推子。尽管工具越来越现代,吴福庆对自己最擅长的“游泳头”技艺却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每天到了深夜,他还在研究中外“游泳头”发型,精益求精,他的理发技艺已成为一种艺术。
一辈子,只做“剃头”一件事
“去‘东海’剃头”,在义乌,有很多男人都会这样说,但要找“东海”的吴福庆亲自理发,得预约。
上周五,记者在商贸区一间既朴素又清雅的店铺里见到了吴福庆。他已过知天命之年。吴福庆说起剃头的事,话匣子怎么也停不下来。他用“四个想不到”来总结自己的“剃头”生涯,并展望未来:当年进城当学徒,觉得理发只是个谋生的行当,而今成为国家级美发师,理发成了一门艺术,这是他没有想到的;当年剃个头只有两毛五分钱,而今翻了400倍,这是他没想到的;当年理发只为不“披头散发”,而今追求造型、个性、形象,这也是他没想到的;当年义乌只有几家理发店,而现在美容美发店遍布全城,服务项目千姿百态、应有尽有,这更是他没想到的。“剃头”,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更是时代进步与变迁的缩影。
“只要我身体允许,一定会将理发技艺坚持到底。”吴福庆说,过些天他将启程前往北京,与行业顶尖人士一同探讨社会知名人士“游泳头”的造型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