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少公司职员而言,“企业年金”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虽然它在国内已经实践了15年,但是受益范围还不广,甚至有人称其为“少数人的福利”。
连日来,记者询问了不少企业和劳动者关于“企业年金”的问题,不少人都表示“不知道”或“没听说过”。浙江的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企业年金”的普及情况却明显落后。统计显示,全国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占总职工数的比例约为4%,而浙江省仅为2%。
很多企业不愿意为员工缴纳“企业年金”,认为这是笔额外的支出,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我们应该看到,不管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分析,还是从缴纳“企业年金”的企业实践来看,这笔支出都物有所值,不仅对员工有利,也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对企业员工而言,“企业年金”显然可以提高他们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也能由此增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并进而更好地调动生产创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对企业而言,为员工缴纳“企业年金”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这却是一种优厚的企业福利、充满人情味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吸引人才,更可以长期留住人才。苏州一家涉外企业的老板,曾因员工频繁流动而伤透脑筋。2012年,企业给员工缴纳“企业年金”后,员工流动性大幅减少,人心渐趋稳定。
如今,《义乌市企业人才参加集合年金试行办法》的出台,不仅给义乌当地企业提供了操作的规范,也为更多民营企业实施“企业年金”提供了制度保障上的借鉴。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企业的稳定发展、劳动者的福利增长,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在推进“企业年金”扩面增效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也应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政策优惠,例如通过减轻企业税负等手段,让企业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去落实“企业年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