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蝾螈,在大家的印象里,都是在水里发现的,和它们长得有点类似的义乌小鲵,大家印象中也应该是生活在水里的。不过,最近两天,浦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外发布的一张照片,引发了不少市民的好奇:他们在林地里放生了100尾义乌小鲵,而不是在水里。
2016年,浦江县前吴乡章山村首次发现珍稀的“义乌小鲵”,一度引发很多人的关注。就在上周五,为了保护稀有的义乌小鲵种群数量,浦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浙江师范大学合作培育的100尾仿生态人工繁殖的义乌小鲵,再一次在前吴乡放归。
在正常印象里本该在水中畅游的鱼,放归地点却选在山上,传说中的“义乌小鲵”,难道有什么特殊的习性吗?
幼体在水中长大
成体要回到山林
5月24日,在浦江前吴乡茂密的山林里,100尾长约4~5毫米,全身黑褐色并带有灰白色细点的四脚两栖动物一放到地面,就快速钻进了落叶堆里,很快就不见了踪影。
这群小家伙就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3亿多年的“活化石”——义乌小鲵。因为1984年首次在义乌大陈镇发现,所以以“义乌”将其命名。
目前义乌小鲵在我市的义乌、浦江两地均有出现,可是数量十分稀少,已经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为了维持和保护义乌小鲵的种群数量,从去年11月开始,浦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浙江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义乌小鲵)抢救保护行动,模拟野生义乌小鲵的生长环境,仿生态人工养殖,通过温湿度控制、饵料选择对义乌小鲵的母体进行孵化,最终繁育出第一批适合野外生存的义乌小鲵,数量共有200~300尾。
“和大部分鲵类的习性不同,义乌小鲵的幼体主要生活在水中,但亚成体主要居于山间,但也需要湿润的环境气候。”浙师大行知学院副院长、省野生动物生物技术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郑荣泉告诉记者,义乌小鲵主要生活于海拔100~200米植被较繁茂的丘陵山区,成鲵营陆栖生活,常见于潮湿的泥土、石块或腐叶下。
每年的12月中旬至翌年3月繁殖期,成年的义乌小鲵会行至水池边缘或者是浅水坑边产卵,幼体在水中成长,成年后再上岸。
市野保站工作人员谢纯刚告诉记者,义乌小鲵的生活习性很有意思,它们一旦被放生到山林里,就很难再发现它们的身影,这也是这个物种很少被人们发现的原因之一。
探索人工培育
保护义乌小鲵繁殖环境
那么,这样的仿生态人工培育对义乌小鲵有何意义呢?郑荣泉介绍,目前浦江全县大约有2000~3000尾左右的野生义乌小鲵,全省各地的数量也十分零星。为此,人工养育野外放归义乌小鲵不失为保护种群资源的一种有效措施。
由于是首次尝试,本次孵化长大的义乌小鲵中只挑出了100尾,共选择3个地点进行放生。计划在6月份,他们将在义乌再进行一次野外放归行动,
同时,郑荣泉还表示,义乌小鲵之所以被列为濒危物种,和它缺少合适的繁殖坑也有关系。适宜母体孵化的水坑不仅需要优良的自然气候条件,还需要较缓的坡度,利于成年后义乌小鲵上岸。可目前这样天然的繁殖坑比较稀缺,故营造合适的野外繁殖环境也成为义乌小鲵保护亟待解决的课题。
下一步,浦江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将继续对义乌小鲵进行跟踪调查,检测其分布状况,同时加强保护宣传的力度,教育村民不要猎杀,栖息地减少使用农药化肥,不将农药化肥的包装随意丢弃在有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