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3《浙江日报》10版刊发《义乌“斯路晨读”: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文
“接待游客、微笑有礼”“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人人参与,振兴乡村”……6月10日清晨,义乌城西街道何斯路村,近百位村民聚集在党群服务中心楼前的晒谷场上,学习党的政策、文明礼仪、村情事务等。不时有早起散步的游客驻足聆听。
“斯路晨读”是学习班的名字,已经坚持了1年多。晨读时间安排在农历逢二、五、八,上课时间在清晨6点至7点的1小时。“每月至少9课时,通过积分管理,记入村道德银行,分数可以兑换村里的福利。”负责打卡的退休教师何洪畴说,参加活动的村民,年纪大的八九十岁,小的是放假在家的孩子。晨读班创办至今从最初10来人发展到近百人,还经常有一家三代一起来的,村民积极性非常高。
“城乡一体化,不仅在于硬件,更在于思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村支书何允辉说,去年4月,何斯路村创新推出“斯路晨读”,组织党员干部、退休乡贤等力量,用方言“讲”党的政策精神、时政新闻、村情事务等。并在实践中优化形式,增加了“学”文明礼仪、“练”太极拳、“做”好人好事、“唱”响村歌等内容。通过增强仪式感,让村民更有责任心和归属感。可喜的是,今年以来打卡“斯路晨读”的村民无一被扣分。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一支话筒、一个音响,甚至连桌椅都不用,看似简单的“斯路晨读”,不仅实现了让新思想、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激活了乡土文化,助推了乡风文明。节假日,曾经“不爱和陌生人说话”的楼银菊竟然主动给游客当义务导游;晨读前,蹲在路边花坛拔杂草的背影——何洪星又被“加分”;放下家里造房子,何英豪坚守晨读现场当好“班干部”;还有邻里关系改善、婆媳感情增进等,类似好故事不胜枚举。
道路整齐,停车有序,房前屋后不见垃圾,村民个个笑脸相迎……走在何斯路村,你会发现乡村文明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仅端午小长假,何斯路村就接待游客3万人次,通过餐饮、民俗、游园等形式,实现村综合收入超过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