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陈川。
“口头请假是不允许的,你必须按规定到司法所来报到。”昨天(7月15日)上午,在义乌市司法局福田街道司法所办公室,陈川挂了电话,起身推开窗户,做了一次深呼吸。
“为了实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在线签到情况,陈川每天都是24小时待命状态……”陈川的同事小郑说,13年来,陈川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163人,累计解除社区矫正1112人,所帮教的社区服刑人员无一发生脱管和漏管,其中包括外国人、港澳台同胞、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
据悉,在多年的管理工作中,陈川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3年,他参与了《社区矫正执法手册》的编写。近年来,为了加强社区监管体系建设,陈川大胆提出建立“4+N社区矫正监管网络”的构想,把公安外管员、翻译志愿者、外国驻义商会、出租房东纳入到监管、帮扶体系当中,为监管体系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由于成绩突出,陈川先后多次被上级司法机关表彰,2014年,还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社区矫正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他是义乌首批矫正社工,因“过目不忘”被誉“活档案”
2006年,陈川大学毕业那一年,恰好是义乌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的第一年。当年,义乌一共招录了30多名社工,陈川非常幸运地和另外4名社工安排到稠城司法所上班。
“当年义乌司法局刚刚从公安手中接过社区矫正工作,万事开头难,加上当时稠城街道社区服刑人员占比最高,工作量又非常巨大,工作千头万绪。”提起往事,陈川依然记忆犹新。他说,当年司法所接收了180名社区服刑人员,在电脑未普及的情况下,全部依靠社工手工记录,从登记到入档,工作进度非常慢。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陈川利用业余时间,每天跑图书馆翻阅相关书籍,同时经常向资深的专业人士请教。通过不断的摸索和钻研,陈川不但娴熟掌握了矫正业务,还凭着超强的记忆力练就了“过目不忘”的本领,所有经过他登记的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他都能脱口而出,并且做到准确无误。
在陈川的带动下,当年稠城司法所的各项业务均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陈川“活档案”的名号,也渐渐在社工群中传开了。
矫正社工的工作不但枯燥,而且繁琐,许多新招聘的社工都坚持不了,不少老社工也陆续辞职了。陈川说,当年和他一起招录入职的义乌第一批社工,如今只剩下他和另外三个人。当年也曾有不少朋友劝他放弃“矫正社工”这份工作,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了。
“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让一个人脱胎换骨的工作更有成就感。”正是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让陈川一如既往地坚守在社区矫正这个岗位上,而且一守就是13年。
怀揣“工匠精神”匠心筑梦,他选择用爱感化服刑人员
“多改造一个人,社会就会多一份安宁,我很享受这份工作带来的快乐。”在稠城司法所成了“红人”后,陈川于2014年11月被调到福田司法所工作,依然是专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
“以前接收的服刑人员大多是中国籍的社区服刑人员,虽然刚开始他们可能有抵触情绪,但是多花些时间和他们沟通交流,最终他们都能接受我们的矫正规定。”陈川说,由于福田街道处在特殊的区域位置,常驻外商较多,一些不同国籍的外国商人由于触犯中国的法律也被安排到社区接受矫正。语言的障碍,很快可以消除,但中西文化的差异,不是一时能够消除的。
印度籍社区服刑人员阿松(化名)就是一个典型。阿松由于犯盗窃罪,被法院判处缓刑,安排在福田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报到的第一天,阿松由于对中国的法律和矫正制度不熟悉,大喊大叫,各种不配合。
陈川耐心地和他讲法律、说规定,经过几个小时的“拉锯战”,阿松朝陈川笑了笑,伸手“奖”他一个大拇指,极不情愿地完成了入矫手续。陈川说,这是他从业来遇到的第一个“硬汉”,所以记忆特别深刻。
“虽然社区矫正是没有围墙的监狱,但是社区矫正也有它的底线:社区服刑人员未经批准不能离开义乌。”办理完阿松的入矫手续后,陈川对他的在线签到也特别关注。发现阿松没有按规定在线签到,陈川多次上门给他讲解中国的法律规定,要求阿松遵守社区矫正的规定,同时陈述了违规达到相应次数要收监执行的规定,给他分析个中利害。最后,阿松被陈川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成为一名表现较好的社区服刑人员。
矫正一人就能感动一家稳定一片,他用“坚守”书写责任与担当
“社区矫正是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很多时候,矫正一人,就能感动一家,稳定一片。”从业13年,作为义乌市第一批司法社工,陈川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恪职笃学,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并融入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和专业方法,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强烈的事业心。
从青葱少年到新社工眼中的“老前辈”,从矫正工作的“门外汉”到社工口中的“活档案”,13个寒暑春夏,陈川凭着专注与坚守,收获了成功和赞誉;4700多个日日夜夜,他靠着勤勉和真诚,春风化雨,荡涤了服刑人员的心灵。他十几年如一日,用自己的爱心照亮了服刑人员前行的道路,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了一名社工的责任与担当。
“在这13年的时间里,我经历过风雨也见过彩虹,有过泪水也有过笑容,深切体会到了矫正社会工作的艰辛,同时也体味到了社会工作带来的无法言表的满足和快乐。”谈起未来,35岁的陈川说,他会一直坚持走下去,并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他自己的专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