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容器投危废,随便处置要伤悲。蓝色代表可收回,废品利用有机会。绿色容器张大嘴,易腐垃圾等你喂。灰色投放其他类,垃圾分类有作为……”连日来,一首名为《垃圾分类动起来》的公益歌曲火爆义乌人的朋友圈。艺术来源于生活,这首歌的词作者是从事环卫工作30年的许静生。
然而,记者也听到过不少这样的声音:“垃圾分类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倒在一起。这么多人天天就分垃圾,没其他事情做了吗?”针对这些声音,记者走进义乌垃圾分类的“两端”,选取两个点位,一探垃圾分类全过程。
前端一角:义乌后宅街道垃圾分类推动基层治理
去年以来,义乌在如何让群众自觉分类投放、真正做到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上不断进行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昨天,记者从义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了解到,截至目前,义乌所有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和290个小区已全面开展垃圾分类,30个义乌市级(含6个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均已完成设施配置,其中5个示范小区已基本完成创建,实行长效管理,分类准确率在85%以上。
义乌后宅街道起航社区的上河小区是垃圾分类首批试点小区之一。“本地人口只有200多人,外来人口有2000多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有一定的难度。”起航社区党委书记朱超明说,去年,后宅街道与社区共同进行探讨,提出了“家有小桶、外有大桶、桶车对接、分类运输”的“后宅模式”,即每家每户有两个垃圾桶,居民将垃圾在家里进行分类,每隔两栋楼有一对美化过的大桶,并进行垃圾分类直运。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实践,记者在小区内看到,垃圾桶少了,人居环境也变美了。“村干部、党员经常上门来宣传,一开始很不习惯,觉得垃圾分了也没用,现在一年多分类做下来,不把垃圾分类好,我都觉得有点别扭了。”小区居民何阿姨说。
如今,后宅街道在辖区已推开垃圾分类的“新模式”。同时,后宅街道还以走村入户宣传垃圾分类为抓手,发挥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优势,结合安全生产、矛盾纠纷化解、防诈骗等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基层治理新路。“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首先就是要走访到位、宣传到位,这和宣传网络、电信防诈骗工作要求如出一辙。”后宅街道党工委书记徐镜跃说,实践证明垃圾分类工作是联系群众的极佳切入口,是防诈骗宣传、出租房、企业安全生产检查、信访维稳、农村房前屋后环境、小区门前“五包”及楼道管理等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
记者跟着街道的工作人员入户走访时发现,他们在宣传垃圾分类时,会和群众聊家长里短,很多小纠纷都顺带着在村里解决了。据介绍,自5月以来,后宅街道各工作片、社区在落实垃圾分类工作的现场,成功调解邻里纠纷12起,解决群众提出的道路、路灯、财产、土地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16个,帮助20多名老人解决生活、心理困难。后宅街道用实践回答了“党员、工作人员只做垃圾分类,不干其他”的质疑。
末端一角:垃圾焚烧发电厂
“变废为宝”益处多
“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吨废纸可生产再生纸800公斤,少砍17棵树;1吨易拉罐熔结成铝块后可少采20吨铝矿……”在垃圾分类宣传中,我们都能了解到垃圾分类后,厨余垃圾进行生化处理,资源垃圾进入再生阶段,剩余垃圾在焚烧或填埋处理时可以得到更好的无害化处理。
昨天,记者也来到垃圾分类末端的一角——义乌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据了解,目前义乌日均生活垃圾收运量约为2800余吨,而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将来到位于义乌赤岸镇的义乌市垃圾焚烧发电厂。今年6月25日,义乌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提升改造项目第二期4号炉正式投用,实现了3000吨/天的处理能力,开启了义乌生活垃圾“零填埋”焚烧资源化处置的环保模式。厂内配套了2台25兆瓦和1台18兆瓦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全部投用后每年发电量可达2亿多千瓦时。
每天凌晨3点多,垃圾焚烧厂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间段,满载着垃圾的清运车从全市各个角落向这里涌来,为4个垃圾焚烧炉“喂食”。在中控大厅,记者通过监控看到,城市垃圾由专用垃圾车经货流出入口运入,在地磅房经检视、汽车衡自动称重后,进入主厂房卸料大厅,将垃圾倒入垃圾池,垃圾吊车将垃圾抓入焚烧炉进料斗,垃圾在焚烧炉中与助燃空气充分接触,依次经干燥、燃烧、燃烬,焚烧后的灰渣落入到水封出渣机,在内浸末熄灭后由出渣机推至渣坑,最后炉渣将被综合利用,而焚烧中产生的热能,也将用于发电。
“对我们来说,垃圾分类带来的益处,最直观的感受便是灰渣的变化。”浙江华川深能环保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涛说,项目刚投入运行时,垃圾车运来的生活垃圾混杂着含水量高的餐厨垃圾和无法焚烧的建筑垃圾,杂质的混入,不仅使得焚烧发电的效率被拉低,灰渣量过多,也会对焚烧炉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每个垃圾焚烧炉的处理能力是750吨/天,垃圾分类做得越精细,垃圾的热值越高,焚烧发电的效率也就越高。”张涛说,随着义乌垃圾分类的不断推进,可以明显看到焚烧的垃圾中杂质越来越少,出炉的灰渣越来越“纯净”,这也有利于焚烧炉的运行维护。
据悉,义乌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只是义乌垃圾末端分类处理的一个端口,在金义东南线,再生资源利用中心(餐厨垃圾处理)已完成土建75%,厌氧罐和出售设备已开始安装,预计将在9月底调试运行,近期建设餐饮垃圾处理规模100吨/天,厨余垃圾处理规模100吨/天,地沟油处理规模30吨/天,远期可根据实际收运情况增加处理能力。相信未来只要源头垃圾的分类做得好,更多的垃圾将“变废为宝”。本报记者张枝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