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华在工作中。
中国义乌网7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何欣 文/摄)军人精神永存续,医者仁心莫敢忘。从1976年12月参军,再到1983年1月进入义乌市中心医院工作,直到今天,何建华身上还始终保持着军人的精气神,不停地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转业不转心
何建华,1976年12月入伍,成为解放军某部卫生队光荣的一员,服役期间,到西安市某部参加了培训,并在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附属三院进行临床实践。不论在基层连队还是在卫生队,何建华都从严要求自己,保持了勇于吃苦、勤于钻研、积极工作的态度,多次受到上级嘉奖,先后被评为师团学雷锋标兵、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荣获三等功一次,授予军旗下照相奖励一次。
1983年1月,何建华从部队转业后,到了义乌市人民医院(现义乌市中心医院)工作,成了一名消化科医生。尽管角色转变,但他几十年始终保持军人的优良作风,爱岗敬业,钻研业务,勤奋工作,牢记宗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通过工作中的优秀表现,何建华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医疗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义乌市劳动模范、金华市名医、金华市优秀医务工作者、金华市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金华市优秀共产党员、义乌市优秀共产党员、义乌市先进工作者、义乌市医德楷模、义乌市首届“最美天使”、义乌市首届“最美职工”、义乌市首届“好医生”、义乌市十佳医务工作者、义乌市十佳职业道德标兵、义乌市十佳礼仪使者、义乌市科技创新突出贡献者,以及义乌市第八批、第九批拔尖人才。2018年被评为医院十大暖医,他所在的科室连年被评为先进科室。
严以律己温暖待人
不管是面对老病人,还是初次就诊的新病人,何建华始终微笑待人,给患者的心里增加几分踏实感。工作30多年来,他坚守着“视病人如亲人”的信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诺言。
由于工作特殊性,有时深更半夜,也会经常接到急诊求助电话。但何建华秉持着军人说一不二的性格,接到电话便毫不犹豫地赶往医院。有一次,他为一名误吞了牙刷的女学生实施胃镜下取出术。由于患者刚吃过饭,胃内大量食物潴留,可视空间小,加之患者呕吐反应剧烈,胃内食物不断呕出。何建华一边帮病人擦拭呕吐物,一边耐心安慰,前后插镜十余次,历时2个多小时,经过反复冲洗、套取,终于将牙刷顺利取出,使患者避免了手术之苦。
何建华常说:“病人是最好的老师。”他对病人不仅有一份医者的担当,更有一份学生式的谦虚。有一次,一名70多岁男性患者被确诊为晚期贲门癌和食管中段癌,疾病导致病人不能进食,老人显得十分痛苦。为了治愈疾病,必须先通过胃镜检查,但老人的食管因癌变狭窄严重,普通胃镜根本不能通过,贸然检查会有食管穿孔的危险,增加病人的痛苦。何建华大胆尝试借助纤维支气管镜,仔细观察食管狭窄情况后果断为其实施多次扩张治疗,并准确无误地先期置入一个食管支架,使患者在术后即可顺利进食,这一举动让年迈的患者感激得涕泪横流。何建华为患者成功置入3个支架,进食难题得到解决,不仅改善了老人的生活质量,也延长了他的生命。
认真学习推广新技术
市中心医院的消化内镜中心工作任务繁忙,压力和风险大,作为内镜中心主任,何建华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刻苦钻研业务知识,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研究。凭借个人的勤奋好学和不懈努力,何建华通过多次进修学习,娴熟掌握了胃肠镜操作技术,并立足我市的实际情况,率先在义乌地区运用了内镜直视下置放支架术、色素内镜、金属夹止血术等治疗新技术,并在萎缩性胃炎、胃癌,特别是早期胃癌、微小癌的内镜诊断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这就使早癌检诊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本着军人踏实、严谨的作风,何建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工作以来,从未发生医疗事故和严重差错,完成胃肠镜诊疗逾10余万人次,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多次出席国际专业学术研讨会。他发表了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省级国家级刊物引用并获奖,并参与编写《常见消化系疾病诊疗手册》《早期胃癌内镜鉴别诊断手册》等专著。此外,他还主持完成多项科研课题,其中荣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三等奖2项、金华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等奖2项、义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军人内敛的性格,使何建华从来不把“一切为了病人”这一句放在嘴边,但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句话,并坚持了30余年。他身边的人说,军人精神已经深深地刻在何建华的骨子里,举手投足间都能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