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名片
李明,1968年出生,浙江义乌人,现为义乌体育休闲用品行业商会会长。1992年,投身商海的他,始终扎根义乌市场,从最初的国内贸易到出口贸易,搭乘“一带一路”倡议东风,把体育休闲用品卖到了全球各地。
中国义乌网8月14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吴峰宇 实习生 季品娴)8月12日,记者在国际商贸城三区体育用品区块见到了李明。“每每路过篁园服装市场,我都会驻足停留片刻。回忆像潮水般袭来,在篁园小商品市场摆摊的往事不断在我脑中闪现,第一个外贸客户、第一桶金,一件又一件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李明动情回忆。
扎根市场 生意进入发展快车道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1992年,二十出头的李明敢想敢闯,开始在第四代小商品市场———篁园小商品市场摆摊。当时的摊位只有1平方米,看上去十分简陋,摆上从温州、广州等地进的跳绳、休闲扇、儿童智力学习用品等,不一会儿就吸引了各地客商,产品供不应求。
当年,篁园小商品市场一期一万多个摊位,被来自全国各地的经营户一抢而空。义乌小商品市场也经历了从“马路市场—棚架市场—室内市场”的跨越发展,市场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犹如海绵一样,将全国涌动的商品吸聚过来,推动各种市场要素快速集聚,这给像李明一样的经营户提供了巨大商机。
“我的摊位号码是19423号,是按照行业抽签、经公证处公证过的。”李明告诉记者,当时,义乌小商品市场已是全国知名,各地客商纷至义乌,为市场带来了人气、订单。据李明回忆,每天市场还未开门营业,门口就围满了各地来义进货的商户,等到市场开门营业后,他带的产品就都被买走了。
1997年,考虑到原有的市场摊位规模过小,已无法满足商品的展示需求,李明在保留摊位的同时,在篁园新村租了两间60平方米的沿街店面,成为首批入驻的体育用品商家,经营的产品也由原先的跳绳、休闲扇等低附加值产品升级为跑步机、羽毛球、网球、护具等高附加值产品。升级后的店铺,,客流量与日俱增,李明的生意从此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互利共赢 外贸出口淘得第一桶金
20世纪初,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义乌市场也逐渐从内贸转向外贸。各地外商蜂拥而至,成为市场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2000年之前,在市场摆摊时,基本上看不到国外的采购商,做的都是内贸生意。”李明依稀记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没多久,义乌的小商品市场里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韩国商人,紧接着是东南亚和中东的客商。“我的第一个外贸订单,来自一位巴基斯坦的客户。接到这笔订单时,我十分犹豫,因为之前没有做过外贸出口生意。后来,经过友好交流,我们再三确认了价格、材料、交货时间、运输渠道、付款渠道等事项,才签订合同。这位客商在店里采购了一批价值6000元的货物。当时,手里攥着这张订单,我激动得一晚上没有睡好。我坚信,有一个6000元的外贸订单,后续就会有6万元、60万元、600万元……”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李明记忆犹新。
当时像李明一样的市场经营户还有很多,大家都没接过外贸出口订单。从一开始的犹豫到谨慎接单,所有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积攒经验,一步步开拓国际市场,为今后企业内外贸联动奠定了基础。
“2001年后,来我店里采购产品的外商以韩国、东南亚客商为主,只要是‘新、奇、特’的产品他们都乐意采购。客商有时候会直接带着样品,要求我们照着做,我们也会联系外地厂商进行打样。”李明说,订单量上来了,为了弥补生产制造方面的不足,他选择与广州、温州的一些体育用品工厂合作。凭借这一经营模式,李明很快在外贸领域赚到了第一桶金,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同时也带动了下游工厂的发展。
2005年9月,义乌国际商贸城三区正式投入使用,以全新的市场环境迎接各国客商。此时,李明也将店铺从篁园新村搬到了软硬件设施更加齐全的三区市场二楼。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他又买下了四楼总面积200平方米的店铺,店里陈列的产品也拓展至百余种,并淘汰了部分较为落后的产品,对一些常规体育用品进行了改造升级,不断丰富和提升店铺的“科技品位”,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抱团发展 回馈社会献爱心
近年来,体育休闲用品行业作为市场的优势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但行业影响力、集聚力和辐射影响力不足,制约了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2017年,体育休闲用品行业开始抱团发展,发起成立了义乌体育休闲用品行业商会,李明被选举为商会会长。
一直以来,义乌体育休闲用品行业商会积极组织经营户参加义博会、广交会等各项交流展览活动,推动义乌的体育休闲用品品牌“走出去”,把世界各地的优质产品“引进来”。该商会还不定期举行业内交流会,探讨国内外经济、产业发展形势,深入挖掘团队合作的投资意向,研究未来的发展之路。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据李明介绍,商会成员企业在商海打拼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近年来,商会多次发起对贫困、偏远山区儿童的帮扶和拥军活动,行业商户踊跃参与,捐钱、捐物、捐设备,力所能及干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