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0月7日讯(记者 蒋守洋 编辑 童荟颖)义乌的故事,不止在城市,走进那些隐匿的山村遇见义乌,带你漫游义乌最东、最南、最西、最北四端。
遇见·义乌之东——第一缕阳光洒下的地方
位于义乌市大陈镇的大畈村,是义乌境内最东面的村庄,这里的人们每天迎着义乌第一缕洒下的阳光晨起而作,静静地守护着一方绿水青山。
这次我们凌晨出发,前往海拔600多米的大畈村,在义乌与诸暨交界地带的山头为大家记录了崇山云海中洒向的义乌第一缕阳光。
大畈村是大陈镇重点打造的五个市级特色村之一,也是竹韵九都精品线打造最美乡村慢生活区的终点。竹韵九都乡村精品线始于杜门村,止于大畈村,沿线共10个村,核心区规划总面积15平方公里。竹海水韵滨水绿道、清新山府、云端北山、文化大畈等沿线特色漫游景观已经初显成效。
而这里,亦曾是义乌重要的古道之一,寄存着许多随风远去的历史记忆,也留下了众多人文故事。
从大畈出发,沿着山路,可以一路穿行三十六岗,经过风车口,可以到达苏溪镇的里西岗村。这是一条红色古道,不仅有壮观的崇山峻岭,还有重要的抗战遗迹。这一带曾是义乌地区抗战的重要战场,日机曾大规模空袭三十六岗,多少官兵遗骸长埋丛林之下。这里还是中共金萧地委的成立地,义乌县抗日自卫独立大队与金萧支队会也是在大畈村会合的,著名的坚勇大队也曾活跃在这里。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每年都吸引不少热爱野营、骑行、登山的户外玩家,亲近这里秀美的森林与清澈的溪流。村民们正努力利用本村特色,挖掘资源,构建举目青山、轻抚柔水、勾起乡愁的“文化大畈”。这两年,经过拓宽道路,修整路面,建设文化礼堂,绘制3D彩绘,种植紫荆花,村民们对未来充满着憧憬。
遇见·义乌之南——草木葱茏田园牧歌
老夫妇,牧羊人,爷孙,几位常住居民和他们的家园,这里是义乌最南端的村庄大门里村,大山深处,生命之花傲然绽放。
丫溪、井谭、胡陈、石牛栏、大门里……绵延数公里的枫坑峡谷,湖光山色里,一个个山区小村分布在两侧,大门里村位于最深处,再前行二十余公里,便是永康境内。
陈新兴:三代养蜂日子过得飞快
“12月去广州赶蜂,那个时候有草籽花。”80多岁的陈新兴和妻子居住在村里,对过去全国各地赶蜂的场景记忆犹新。家里三代人养蜂,时至今日,这份事业传到了儿子手上,“过去养洋蜂,现在就在家养养土蜂。”陈新兴说,家里现在有一百多箱蜜蜂,由儿子在打理。
外人觉得山里生活单调乏味,但陈新兴舍不得离开。“现在家里有车,去外面很方便,习惯了这里的环境,只是觉得日子过得飞快。”话语间,陈新兴亲手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给来客。
陈新印:山里的牧羊人
见到陈新印时,这位地道的农民正在家里制作蜂箱,在大门里村,这是一门养蜂人必学的手艺。只见小小的房间里,堆满木材、工具、蜂箱半成品。陈新印说,最快时一天可以做三四个蜂箱,做好了有人要就卖,没人要就自己用,做这个还是为了打发时间。
看似轻松随意的生活其实也不空闲,除了养蜂,陈新印今年还养了三十多头山羊,在后山上有羊舍,平时照顾它们也是份不轻的活儿了。儿女都在外生活,妻子也在外务工,陈新印一家也参加了义乌的“下山脱贫异地奔小康”,“山下的房子什么时候建好,就搬走了。”陈新印说道。
养蜂、养羊、养育孩子,大门里村的生活简单也美好,村民们还告诉我们,近年来这里也逐渐有了游客的足迹,自家产的蜂蜜也因此有了新的销路。
遇见·义乌之西——630米高山上的“遗世珍宝”
冷坞坪,一个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的名字,甚或是曾经生活在那里的人,也让这个名字成为记忆中的名字。冷坞坪是义乌最西最高的村,坐落于海拔630米以上的山腰处,距兰溪仅10多里路,距浦江60多里。
从外界到冷坞坪只有一条山路,曲折蜿蜒,盘旋而上至少要半个小时。倘若在5月份,你可以顺着十里桃花坞,寻根到此处。这么看来,冷坞坪的设定更适合于脑海中的“桃花源”。
几幢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甚或是更久远的古朴的房子坐落在村子里。数十年来,岁月剥蚀了房屋外墙,甚至有些已经坍圮了。村中的鸡鸣狗吠,以及在任意角落都能听得到的广播声……冷坞坪保留了上个世纪人们生活的印记。
村里原有51户122人,大部分村民通过下山脱贫,落户在吴店。
冷坞坪也是义乌离天空最近的一座山村,仰头望去,蓝天白云,那么近那么白。深吸一口气,带有大自然的清新。
遇见·义乌之北——越国故都在此处
这里或许是义乌最早被历史书写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山水草木皆有故事。在义乌的最北端——大陈镇红峰村,背枕着古越故都勾乘山,村民们还有着“活金死刘”的神秘习俗,千年银杏、古寺,百年宗祠、古桥,中国义乌网与你一起遇见义乌最北的风景。
越国故都勾乘山
在红峰村与诸暨市坑西乡交界处的勾乘山是会稽山余脉,主峰王坟岗,海拔660米。在一个这么偏远的山村,谁也没曾想这里竟是越国故都。
据史书《会稽志》记载“勾乘山,在(诸暨)县南五十里。《旧经》云:勾践所都也。” 《诸暨山水志》:“相传越王勾践曾栖于此。今岗上有古坟遗址,俗名越王墓,下有摇石湾,中有石,大数围,风吹则摇。”《诸暨县志》说“周敬王二十六年,越王勾践三年,越伐吴,败。勾践懑于浦阳,退守勾乘山。”勾践入吴为质归国后,就在此卧薪尝胆,大夫范蠡在此操练“三千越甲”以图雪耻。
王坟岗位于勾乘山之巅,相传越王勾践父亲允常葬于此。这里曾出土过甬钟,据史书记载,当时允常与阖闾交战在诸暨牌头镇,允常战败,在勾乘山殡天,传说其葬地是所乘白马用马蹄刨下深坑,即王坟岗。
勾乘山脚下有座勾乘寺,寺边还有800多年的罗汉松和古树群。据寺庙碑记所载,勾乘山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处,这里有商贾鼻祖范蠡、治国奇才文种的先贤足迹。山上有王坟岗、越王墓、退马坡等遗址,可谓人文荟萃。据《诸暨县志》记载,勾乘寺原为勾践寺,三国《国语注》称勾无亭,宋代称勾乘亭,香火鼎盛时曾达二百余僧众。
千年“树王”茂盛长
建于清代的杨典桥位于勾乘山脚,红峰村旁,老桥由蛮石砌成,呈拱式古月桥。桥上有石栏,远看形似笔架。桥边往东沿直大路,似笔。路旁还有一口小池塘,形如砚盘。村中传说,当年杨典桥是一位开典当铺的乐善好施的杨老爷出资赞助建造,故名杨典桥。当年桥附近店铺林立,商贾云集。
桥边1100多年树龄的银杏树,是义乌唯一的孑遗植物,也是义乌“树王”,直径达1.5米,树高30余米,至今枝繁叶茂。中国义乌网记者走访时,银杏树上还挂满了银杏果,非常罕见。每到深秋,金黄的银杏叶随风飘落,地上铺满黄色,极为壮观。还有香樟、苦梓和马尾松等多棵几百年树龄的参天大树,棵棵都被列入古树保护名录。
“活金死刘”中山堂
金氏宗祠又称中山堂,初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光绪初年扩建,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
据红峰《刘金氏家谱》记载,红峰村的村民本不姓金,而姓刘,是汉高祖刘邦后裔,中山郡王刘胜后人。到了五代十国时,钱镠(liú音同刘)建立了吴越国。为了避讳他的“镠”字,这批刘姓人便改姓了“金”。但村民死后皆将“金”还原成“刘”,故为“活金死刘”,沿袭至今。
而关于刘金氏,还有一个传说,当时光武帝刘秀避难,有相士指点:出门避卯时,身不带兵器。刘秀顿悟,“劉”字去“卯”,身卸侧刀,即“金”也,故改姓金。
祠堂正门朝东南方向,正门前方竖着清朝武举人金绍英募献旗杆石一对,正门上方悬挂着“金氏宗祠”匾。祠堂内分前后二进,有正厅、厢房、戏台、天井等部分组成。
中庭戏台,呈宝塔形台顶,图案取材于“封神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壁画中的花草鸟兽,出自名工巧匠,惟妙惟肖。戏台屋顶上,有二龙抢珠图案的砖雕,四角雕梁飞檐,台顶呈螺旋形尖顶。祠堂东北侧还有一棵近600年的老银杏。
后墙正中东西是“仁义礼智”和“孝悌忠信”几个大字,可以说是刘金氏先人对后裔的谆谆教诲和深切厚望。祠堂正厅后梁正中挂着“中山后裔”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