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今日话题 正文

对“赝品博物馆”举起鉴宝锤

发布时间: 2019-10-16 09:02:28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栗中西

  10月14日,一篇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将这所刚迎来90周年校庆的大学推上了风口浪尖。重庆大学回应“博物馆展品被指系赝品”:已成立工作组核查。

  胖头胖脑的唐三彩女俑,别扭粗糙的改装版版铜车马,电镀金镶人工宝石合成的乌龟……很多人恐怕和我一样,刚点进新闻页面,就被这些痕迹明显的赝品气笑了。最先发帖的网友“江上”更是毫不留情,在文章中细呈诸多展品的不合理之处,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这样的低等赝品,不是出现在山村“奶奶庙”里,不是出现在民间“收藏家”的五斗橱里,而是出现在国家“双一流”高等学府斥资六百多万建造的博物馆里。如何教人不哑然失笑?

  虽然校方承诺的调查结果还没有等来,但是从网友公布的图片和靠谱专家的证词来看,这几百件“文物”的赝品身份,八成是跑不掉了。有应邀自行前往参观的博物馆专家在看展后表示,“想不通”重庆大学博物馆为什么办这样的展览。重大一位校友表示,一进展馆,就知道重大博物馆会“出名”了,因为我们普通人都发现了这些展品是“哄鬼”的。

  那么问题来了,连普通人都能看出来“哄鬼”的文物,是如何逃过一层又一层专家法眼的?皮裤套棉裤,必有缘故。

  结合报道我们来复盘下,这几百件文物得以身居豪华博物馆,至少要经过这么几层把关: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捐赠者吴应骑的把关,老先生据称“一生致力于艺术教育,收藏也是他的爱好”,著有多部瓷器书画收藏的专业书籍;重庆大学的教授专家和诸位领导,不乏长期在文物收藏界长期浸淫的业界专家;受重大邀请的14位博物馆建设及文物专家,专业领域分布广,地位高,却一致认为数百件收藏的文物,“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造型艺术的发展脉络和传统文化魅力。”

  能让如此多的业内人士集体对赝品“打眼”,不是造假工艺高超,就是利益巨大了。从现有的图片看来,工艺高超是不可能了,那么原因可能就是后者了。

  利益的联想并非无中生有。有网友认为,这种借由捐赠博物馆来为赝品文物洗白的行为,在“国宝帮”群体中不乏前科。以假乱真、洗假作真,把自己有心或无心买到的赝品,送到所谓的专业机构、收藏机构“洗个澡”,有了假“身份证”,就有了市场流通价值。而根据《博物馆条例》,国家建立博物馆接受捐赠,要经过公开鉴定,拒绝率太高,那就钻个空子,找大学建博物馆。

  这个套路并不是第一次见。2016年,香港实业家、北师大校友邱季端向母校捐赠6000件古陶瓷,并由北师大筹建博物馆一事,因为被业内人士纷纷指出其藏品是“地摊货”、“开门假”,“盛事”持续发酵成文博界的一场“闹剧”甚至“丑闻”,草草收场。总之,套路所图,并不一定是获取经济利益,也可能是图个生前身后名,获取社会效益和政治利益。

  捐赠者看似高风亮节,实则搅乱了文物收藏市场,亵渎了博物馆这一艺术的殿堂,浪费了纳税人的税款,挥霍了高校经费资源,让大众为一己私利埋单。除了要追究当事人责任,为其打开方便之门者,亦难辞其咎。

  一部分民间收藏家愿意把收藏的物品捐赠给国家、大学以及相关机构,这是一种个人境界的体现,有利于文物研究和保护。这类佳话,不应为不法之徒钻了空子。为了防止再生闹剧,促使民间收藏捐赠更合规、更纯粹的法律应及时出台,以保证类似捐赠活动合法、有效、有序。

  拭目以待重庆大学的调查结果。如果查出有假,希望管辖部门不仅要举起“鉴宝”的铁锤,更要举起“追责”的法槌。

编辑: 王时倩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