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月9日,由传染病学专家、浙大四院前院长陈亚岗教授率领的浙江310人援鄂医疗队正式出发,2月10日凌晨抵汉。稍作休整,这支精干医疗队就投身战“疫”。即日起,中国义乌网将与这支医疗队保持定期连线,听听“浙家军”战疫的“前线战报”,记录浙江力量。
中国义乌网2月25日讯(记者 龚书弘 编辑 楼菲莉)浙江省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新战场——日海方舱医院开舱在即,一系列琐碎的准备工作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用队员们的话说,这可能是此次驰援最重要的一个战场了。
与之前两个方舱的筹建、运行过程相比,这次的开舱任务更重。这对浙大四院的护士长吴小萍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她曾在日记中写道,“有人说我是英雄、是逆行者,其实我就是一名护士,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女,面对疫情、面对感染者,我义无反顾,我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此行不去,我会后悔的!每天穿梭在医院的角角落落,我从来没有畏惧过,也没有时间思考太多……”
今天(2月25日)的《驰援日记》,我们就一起走进吴小萍的驰援故事。
吴小萍的儿子给她写的信
凌晨受命 平安归来
1月28日凌晨1时,一阵电话铃把吴小萍从睡梦惊醒,电话里传来浙大四院院领导着急的声音,需要立即启动第二个医院感染科隔离病房。吴小萍二话没说就迅速赶到医院,在医院隔离病房一待就是8天。
2月8日23时30分,还是一通急促的电话声,“吴小萍,医院第二批报名人员去武汉,马上答复我。”
这两通电话,让她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当时我睡在医院,挂了电话立即起身回去收拾行李。”吴小萍看了一眼十多天未见的女儿,轻吻了一下额头,深怕惊醒睡梦中的她,女儿就会缠住妈妈。
至于从年初三就去了大姨家的儿子,吴小萍同样来不及道别,只能翻出在隔离病房上班期间,儿子写的一封信,“开篇就说我的忙,超乎了他的想象,我知道儿子会管好自己,我很放心。之后简单跟父母说了一下,我今天要去武汉了,你们放心,我们很多人去,我们陈院长带队,放心!”作出决定的第一天,吴小萍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注意防护,平安归来”。
吴小萍在防护服上写字鼓励儿子好好学习
重担在肩 治病治心
2月9日,一支主要以80后、90后年轻医护为主的浙江医疗队出发,刚到武汉,大家也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
“10号晚上,我得知工作是要建一个方舱医院,当晚陈院长就带着我和李炅昊前往熟悉场地。得知入舱的都是轻症患者,也有担忧,因为这里的患者很集中,防护工作和护理工作必须都要做好。”吴小萍说,在方舱医院工作和以往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以往在医院里什么东西都是现成的,而对于方舱,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吴小萍作为这支队伍的护理部负责人,流程、制度、岗位职责、交接班登记、防护物质管理、身份标识、排班原则、信息化数据搜集、库房管理、危重病人转运等等一系列工作,都必须由她统筹。
“工作很杂,甚至没有时间记录整理一点,我的手机备忘录里只是简单存贮了一点关键字,希望平安回义乌后可以慢慢地书写我的驰援回忆录。”吴小萍说。
之后的工作陆续步入正规,然而身穿防护服工作8个小时,不敢多喝水、不能去厕所、不能动作幅度过大,这样的工作强度不言而喻。
工作中,吴小萍还发现患者中有的家人被隔离,有的甚至失去家人,情绪十分不稳定。为此,一项新增的护理项目被她列入了工作清单中——观察患者的情绪。“情绪的问题,我们都是因人而异去竭力解决,比方说我们的广播每天一次,对患者进行一些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这样能舒缓患者的这种情绪等。”吴小萍说。
转战前,吴小萍提醒医护人员不要匆忙,给武汉人民留下好印象
“我不怕死,只想见她一面”
高强度的工作中,吴小萍也收获了不少感动。
有一天,吴小萍刚走到方舱医院的患者入口门口,就看见一位中年男性带着最普通的口罩、一直朝病房张望。
“我告诉他,这里是隔离区,你在这逗留太危险了!他红着眼睛,一字一顿认真地说,我不怕死,我的母亲在里面,我想见她一面。”听到这里,吴小萍的眼泪忍不住地往外冒。
“我帮你发视频连线,但请你戴好口罩、往后站,尽量离我远一点保证自身安全!”随后,吴小萍通过联系病房内的同事,让这对母子在微信视频中见了面。看到母亲的那一刻,这名男子落泪了。
之后,吴小萍安慰男子,大家都在接受生死考验,唯有坚强才能战胜,“你的妈妈也不希望你哭泣。”这次经历,也激励着吴小萍必须全力战斗,医护人员的背后,是一双双寄予希望的眼睛。
2月20日,浙江省第三批驰援湖北医疗队又接到新的任务,要转战日海方舱。吴小萍说,脑海中的问题很多,担心走了之后别人不熟悉病人情况,担心当初对病人许下的承诺难以兑现……
军令如山,必须听从!在调整好状态后,吴小萍一行匆忙离开酒店,在看到大家的仓促时,她不忘提醒队友们,要给武汉人民留下好的印象。
“如今,全国疫情形势有了不少积极信号,也让我们在一线的人员倍受鼓舞。作为护士长,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到病房提示、观察和督促护士做好防护,问候她们、提醒她们,大家在走路的时候尽量慢一点,以我的经验告诉她们如何去操作、巡视,让自己的呼吸调整的更好。我希望每一个护理人员平平安安回家,一个都不能少。”吴小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