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月9日,由传染病学专家、浙大四院前院长陈亚岗教授率领的浙江310人援鄂医疗队正式出发,2月10日凌晨抵汉。稍作休整,这支精干医疗队就投身战“疫”。即日起,中国义乌网将与这支医疗队保持定期连线,听听“浙家军”战疫的“前线战报”,记录浙江力量。
中国义乌网2月14日讯(记者 龚书弘 编辑 楼菲莉)“亲爱的患者们,大家中午好!我是浙江省第三批医疗队的思懿,来自浙江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蒋思懿正在广播
2月13日中午12点半,方舱医院内一切秩序井然,患者们陆陆续续正在吃午饭,此时,广播中突然传来一个暖心的“浙江声音”。记者了解到,这个声音来自于这支医疗队的队员、浙大四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蒋思懿。
“大家从定点医院病情好转些过来,到这里心里可能有一定顾虑。我是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我们团队还有浙江省各家医院的呼吸科、感染科、重症的专家们,护理人员也都是各家医院最棒的小哥哥、小姐姐,请大家放心,相信我们有能力、有信心保障大家的安全!”记者从现场视频中可以看到,不少患者在吃饭时听到这样的广播,显得颇为意外。
“那时的万松园非常热闹,路边还有诱人的田螺、又薄又脆的矮子锅盔,在我们浙江衢州烧饼也非常出名,欢迎疫情过后大家能到浙江去品尝……”当大家听着蒋思懿在广播里说起“浙江人在武汉的美食记忆”,不少患者不自觉地停住了手中的筷子,仿佛记忆也跟着回到了前不久的江城。
“最后我想说,我们不是武汉人,我们也不是湖北人,但我们都是中国人!”
“我们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的所有人。希望大家携手共度此次难关。”
“对不起,我们来晚了!”
当广播说到最后一段话,不知不觉间,蒋思懿的声音已经哽咽。
蒋思懿的声声细语回荡在整个方舱医院里。记者了解到,这篇足足三页的广播稿是前一天晚上,她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回到驻地后写下的。写完后,她在“浙大四院前线突击队”微信群里分享了手写稿,征询大家的意见,“我这样写行不行?”“这样去广播合适吗?患者们会喜欢吗?”……
“非常棒,看得我老泪纵横!”队长陈亚岗教授立即在群里回复,我们不光治病,更要治心,抚慰病患心灵,传递“浙江声音”。
广播结束后,浙大四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国告诉记者,蒋思懿的一番话发自肺腑,让不少患者深受触动,也提振了信心,纷纷为这支远道而来的浙江队点赞。
另外记者了解到,尽管目前生活需求、硬件条件上仍有困难,但这支浙江队的成员们都在积极克服,医疗环境条件“打折”,但是医疗技术和人文关爱绝不打折扣。
“目前舱内每天安排早、晚两次查房,治疗方案也按照国家最新指南实施,蒋思懿在播音结束后,也很快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除了诊疗问题,还要挨个搜集患者们的生活困难、问题,准备逐一解决。”陈亚岗说。
与远在武汉的救援队连线结束后,记者无意中在抖音中看到了一条短视频。这条视频录制于一名患者用餐期间,镜头简单扫过了方舱医院的内部情况,下方配以文字“我们吃饭期间,广播说我们方仓(舱)医院是浙江省医疗队为我们治疗,主治医师说得我们都满眼泪水,武汉加油!”
随后,记者从该视频的其他作品及相关评论中,发现她正是陈亚岗一行所接手的方舱医院中的一名患者,而让她感动落泪的主治医师也正是广播中的蒋思懿。截至2月14日9时,这条视频的点赞数超过了23万,评论数达到了8100多条,广大网友纷纷为治病更治心的浙江医疗队点赞。
【记者手记】
“对不起,我们来晚了”如同一颗催泪弹,直击疫情当前众人的心。
这个冬天,新型冠状病毒,让万千同胞猝不及防,让武汉乃至全国各地人民的生活按下暂停键……我省四批医疗队伍相继响应祖国的号召,飞往武汉,深入最前线,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把国家大义置于个人利益之前,大多已经半个多月没回过家,接到电话就立即转身奔赴战场。
但是他们却说“对不起,我们来晚了”!
一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人。当我们不再称呼“护士小姐姐”,而改口称其“巾帼战士”;当一个个德高望重、年事已高的身影,主动披上大褂、剪去头发,成为大家的牵挂;当一股股力量汇聚在一起,越来越多的人充满自信,学会坚强,一同高喊“中国必胜”!
想到这里,何惧之有?这是医者仁心的担当,更是浙江精神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