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2月26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左翠玉)“您好,您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吗?”昨日下午1点多,在义乌市心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心桥社工”),志愿者吴美俊正在值班,她一边认真倾听电话里的倾诉,一边仔细地进行记录和评估。
据悉,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带来的不仅是“生理危机”,还会产生不小的心理压力。为有效缓解疫情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1月30日,义乌市教育局组建了2个“教育系统疫情防预心理疏导群”,总共360多人,里面有心理老师志愿者、家长和心理学爱好者,大家共同发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公益行动”。“心桥社工”积极响应,开设了“心桥抗‘疫’心理辅导空中课堂”,定期进入绣湖中学、城镇职校等学校开展网络授课;开通了24小时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由24名志愿者轮流值班,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心理干预和疏导。
这段时间以来,青少年们主要遇到了哪些心理问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青少年心理研究生、“心桥社工”成员吕美花结合案例,分享了他们是如何帮助青少年打开“心结”,筑起“心灵防火墙”的。
宅在家里,产生了手机依赖怎么办?
2月19日深夜12点左右,吕美花被手机铃声吵醒。“我,我……我对手机依赖越来越严重了,我想改却做不到。”电话里,一名初一的女孩小青(化名)鼓起勇气来求助。
原来,小青从小学6年级开始喜欢上玩手机。进入初中以后,她一空下来就会拿起手机看漫画、看视频、聊天。这段时间,宅在家里,她常常控制不住玩手机到深夜,第二天又很后悔,很担心影响学习,为此她越来越焦虑,睡不着觉。这才忍不住,拿起手机进行求援。
“你想改,那你都做了些什么?”吕美花老师通过亲切的询问,一步一步了解了小青的情况,开始引导她正视、面对自己的问题。
“我做了一个计划表,可是只做了一点,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我不敢告诉妈妈,怕她担心。”小青是单亲家庭,懂事的她一下子哭了起来。
“即使只有一点,也是改变呀。”吕美花马上对她进行了肯定,并提出了建议,“一个坏习惯不是一下子能改变的,坚持不了很正常的。那是不是可以一点点改,分小步走呢?”
……
就这样,吕美花帮助小青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鼓励她改掉作息紊乱问题,继续坚持按计划表执行,慢慢远离手机。同时,建议她把自己的困境坦诚地告诉妈妈,邀请妈妈帮忙监督自己。
经过半个小时的交流,吕美花的疏导让小青“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亲子之间产生严重情绪对抗,如何处理?
几天前,一位在温州的妈妈李灵(化名)致电热线,阐述了自己的无奈和焦虑。
她在儿子17岁那年生下了女儿静静(化名)。老来得女,夫妻俩十分宠爱。春节前,他们举家从义乌返回温州,疫情期间都宅在家中。网络课堂开始以后,静静死活不肯上课,拿着手机只顾着玩游戏,对父母和哥哥的话充耳不闻。一时间,爸爸和哥哥一起上前,抢过手机,对她破口大骂。静静情急之下,竟然爬上窗台,一把推开窗户,哭喊着要跳下去。
“她这么一弄,我们都吓坏了,不敢硬来。”李灵声音越来越低沉了,女儿不肯上课,全家人无计可施,“吕老师,你说这个孩子该怎么办呀?”
吕美花劝导李灵,焦急解决不了问题,先冷静下来寻求解决办法。“孩子平时还是愿意听你的话,对吧?你要坐下来跟她好好沟通一下,不是一刀切就不能玩手机,可以变成是有条件地玩手机,把时间划分出来,学习多久,玩多久,都约定好……”
她的话还没说完,突然电话那头传来哭闹声。“他们又开始鸡飞狗跳了。”李灵叹了一口气。“你赶紧去处理一下,按我说的,跟静静谈谈。有问题再随时打我电话。”
吕美花介绍,后来这位妈妈没有再打电话回来,“没有电话,就是好消息。”
疫情防控期间,青少年如何疏解负面情绪?
据悉,吕美花从事青少年心理援助已经15年。“心桥社工”成立于2017年,成员包括心理咨询师、社工师、老师和医生等,是一家关爱少年、帮助少年、服务少年的非营利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去年,他们一共接待了300多个案例。
“疫情还没有结束,作为一名学生,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看待‘病毒疫情’,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调整好心态。自觉做到停课不停学,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早起早睡,生活作息有规律;合理使用手机和电脑,不让父母多操心。讲究卫生,勤洗手;远离人群少出门。了解事实,理性对待,做好自己能做的;少出门,不添乱,那么,我们也是在为抗疫做贡献。”在“心桥抗‘疫’空中课堂”结束时,吕美花都会这样建议孩子们,“同学们,假如你有困惑,欢迎您来电咨询。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心理疏导热线是:0579-85332902;你也可以直接拨打吕老师的咨询热线:13858985672。”
“我上面分享的都是普遍的案例。疫情期间,还有些孩子本来就有心理方面的疾病,一定要特别关注,及时就医,千万不要延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碰到过不少的极端个案,我非常痛心。”采访中,她反复叮嘱家长和长辈们,遇到问题一定要冷静下来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发现问题一定要尽早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