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0月13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林晓燕)“如果不是接到执法局的电话告知,我都不知道一年前被扣掉的信用分现在可以通过参加志愿活动修复。”郑女士是我市某医药连锁公司相关负责人,最近通过参加数次志愿活动让失掉的信用分得以修复。
原来,去年下半年,郑女士通过“浙里办”APP为公司下属的北苑分店申请了经营性占道审批,因信用等级良好,执法局采用告知承诺方式为其简化审批流程。然而,活动当天,该店因搭建舞台违反了申报时的标准,被执法队员在“一网通管”现场复核时发现。根据相关规定,该企业的信用分值被扣除6分。“对我们做企业的来说,失信可是大事,影响面很广。”戴上这顶“失信”帽子的郑女士很焦灼。
根据《义乌市信用信息修复管理暂行办法》,失信主体自不良信息认定之日起已满一年,且至申请信用修复期间未产生新的同类不良信息,可进行信用修复。“刚查看了你们企业的相关信息,信用分扣除时间已满一年了。”日前,执法局北苑大队执法队员主动联系郑女士,告知其可以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修复企业信用分。获悉情况后,郑女士第一时间向执法部门提交了信用修复申请书和承诺书,随后又参加了文明养犬宣传劝导、“门前五包”宣传以及垃圾分类实地检查等多次志愿服务。
规则义乌,义行天下。在义乌,像郑女士一样通过参加志愿服务进行企业信用分修复的企业并不鲜见。近年来,随着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联合惩戒措施的完善,失信者将面临“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境地。失信个人或单位,无论是银行贷款、行政审批,还是资质认定、招标投标等,都将受到限制。
为鼓励和引导不良信息主体主动改正违法失信行为,消除社会不良影响,提升自身信用水平,执法局积极探索企业信用修复机制,于去年12月出台《义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信用修复实施细则》。该细则明确指出,在满足相关条件的前提下,失信主体可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学习测试、提供线索协助办案等系列规定动作进行信用修复。
为让更多失信企业早日“摘帽子”,执法局将服务前移,简化流程,主动告知企业信用修复相关事项,立足自身职能抓实做细各个服务环节。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执法局已主动联系失信企业2000家,完成信用修复近3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