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冯志祥:沙场上永远的将军

发布时间: 2021-04-21 09:02:45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王佳丽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冯志祥故居

冯志祥

全家福

  中国义乌网4月21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王佳丽)悠悠古村巷道,小树奋力生长。

  说起上世纪村里那位骁勇善战、戎马一生的老将军冯志祥,在村里洗衣房边唠嗑边洗衣的村民们便滔滔不绝,满脸笑意,赤岸镇神坛村一片岁月静好。转头,已寻不见经年累月中老兵的身影,那段战战兢兢的战争年月也似沉淀多年的酒般安静而浑厚。而在村民口中、在村庄发展的历程中,这位令人闻之肃然起敬的老将军冯志祥的事迹,依然在口口相传,他的奋勇杀敌,他的勤劳善良,他的万里长征……在那个激流勇进的时代,他九死一生,经历无数磨难,最终沉淀为神坛村赫赫有名的革命军人。

  冯志祥,1904年出生于赤岸镇神坛村,曾用名冯致祥、冯志湘、冯锡梅。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八年抗战,1945年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1955年授大校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军事法院副院长、广西军区副政委(正军级)。1964年7月离休,1987年8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清贫少年奋发成为一代红军

  春日的香樟树长满了果子,掉落在神坛村的村道内,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在这里,每一个角落似乎都有着革命军人冯志祥的影子。1904年,冯志祥出生于神坛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父亲冯德海曾在兰溪开过柴行,一生勤劳善良,做起事来吃苦耐劳,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其良好习惯和聪明智慧对冯志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7岁那年,冯志祥曾与冯雪峰一起去邻村下八石村接受启蒙教育。之后因为父亲在兰溪工作,便转校去兰溪读书。小学毕业后,冯志祥就进了兰溪一家书店做学徒,并在书店学会了印刷技术。天有不测风云,15岁那年,冯志祥的父亲不幸病逝,母亲带着他回到了神坛村。回村后,他就给人放牛,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青少年时代,面对艰难的生活,他追求真理,向往革命,积极从事进步活动。然而,冯志祥参加革命的道路并不顺利。1922年,他因家庭变故离家出走并参加国民党部队,曾任连长职务。直到1931年9月,冯志祥在江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于次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才开始了他崭新的一生,革命的一生。

  在井冈山的战斗岁月,他参加过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由于他作战勇敢,很快从战士升任排长、连长、营长。后又随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肩扛油印机走完漫漫长征路

  绕着村庄曲曲折折地走,眼前豁然开朗,村中央一处显眼的红色文化长廊立于眼前。这条红色文化长廊两侧,陈列着村内一文一武两位名人的毕生事迹,他们是冯雪峰与冯志祥。文化长廊的右侧展示着冯雪峰的革命事迹,名为“我的长征路”,而长廊左侧则展示着冯志祥的革命一生,名为“永远的军人”。

  这名“永远的军人”,一直用燃烧的生命守护国家,直面艰难。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党总支书记、特派员的冯志祥,接到中共上级领导关于转移的指令,匆匆带上随身物品,背上办公场所的那台油印机,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冯志祥所在的第四团是一支英勇的部队。当时,与冯志祥并肩作战的有耿飚、杨成武、杨得志、肖华、李天佑、邓华等将领。作为红一方面军的先头部队,第四团担负着开路先锋的重任。冯志祥和战友们参加了强渡乌江、血战娄山关、飞夺泸定桥、攻取腊子口等著名战役,经历了血与火的磨难。

  在长征途中,除了行军、打仗外,冯志祥还要完成上级交给他的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编排、印制红军小报。除了正常负重以外,他和战士们一起,常常把这套工具扛在肩上,每到一地,首先把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敌我双方的战斗情况、行军路线、当地风土人情等印在报纸上,然后一份份地分发到红军指战员手里。红军战士得到报纸,如获至宝,在行军和战斗间隙一字一句地研读,从中了解战斗形势。这份红军小报就是解放后广州军区《战士报》的前身。

  跟随红军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在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中,冯志祥都没有抛下油印机。他的坚毅与不屈,勇敢与果敢,都为他之后参加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实战基础。

  驰骋沙场守护祖国疆土

  战争能留下什么呢?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给冯志祥留下了一身伤痛,更留下了卓越的功勋和无数国民的敬仰。

  除了在长征路上扛油印机的岁月,冯志祥更经历了在沙场上披荆斩棘的时光。能文能武的冯志祥,在参加革命后,足迹踏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南征北战,参加过数十次战役和战斗,身上留下了13处伤疤。

  据相关资料记载,著名的平型关大捷,战斗异常激烈,虽然我军占据有利地形,但由于日寇武器精良、兵员充足,双方兵力悬殊,造成我方大幅减员,消耗很大,有些班、排的指战员牺牲了。在这次战斗中,冯志祥中弹负伤,右手食指、中指永远失去功能,造成终身残疾。伤好后,冯志祥一直苦练用右手无名指扣扳机。直到逝世前,他的儿女们才看到他珍藏的“三等甲级”残废军人荣誉证。

  抗战期间,冯志祥任团政委,参加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多次聆听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的谆谆教诲。1945年,他光荣地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4月23日至6月11日,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

  解放战争时期,冯志祥还率领他的部队,先后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等著名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冯志祥先后在柳州、桂林军分区和广西军区任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在谈及革命经历时,每每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平常心处之,他感慨地说,没死在长征路上是命大,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戎马一生心系家乡发展

  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冯志祥是一位战功卓著的老将军,是一位不得多见的“大官”,但他却很实在,很普通。长年累月,冯志祥都身着戎装,汗衫破得尽是补丁仍不丢弃。他还养成了自己动手的习惯,常戴着老花镜补衣裳、钉扣子。他常说,这门手艺就是从延安学来的。

  自从1922年离开家乡后,冯志祥曾有两次回到义乌。

  第一次回义乌是在1950年,他为赤岸镇广大党员干部和武装民兵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内外形势教育课。他对大家说:“我们虽然赶走了敌人,推翻了旧朝,建立了新中国,但今后土地改革的任务还很重,国家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有能力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他的这些话,许多老同志至今记忆犹新。

  第二次回家乡是在1966年,冯志祥回到神坛村,踏着泥泞的小道,视察了正在建设中的流坞坑水库。他说,水利是保证农业丰收的关键,施工中要确保质量,保证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绝对安全。

  回到村里后,冯志祥与村里人促膝长谈达两个半小时,他先向村党支部书记朱金钱了解村里的情况,然后谈形势,谈他参加革命的经历,谈了家乡该怎样搞好建设,还不时地向坐在一起的老农嘘寒问暖。冯志祥说话抑扬顿挫,妙趣横生,同时又体贴入微,令人感到暖心。乡亲们听冯志祥说着村庄建设的事,时而被他逗得哄堂大笑。

  那时候,冯志祥还十分留意村里的一桩婚事,村里有一位姑娘嫁到八石村,在起程前燃放了一些鞭炮,送行的人也比较多。冯志祥看到后,向村党支部书记提出今后婚事要提倡新办,要移风易俗,不可大操大办。后来,冯志祥还给这对新婚夫妇寄来了书信和一些进步书刊。如今,移风易俗的婚葬习俗早已成为义乌人民崇尚的风尚,可见当时冯志祥的思想多么前卫与正确。

  乡亲们真诚地留冯志祥在故乡多住几天,但他却说:“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前线战事吃紧,我还要赶回广西,为取得抗美援越斗争的胜利做些工作。”他来到当时的赤岸公社,当时的公社党委书记冯泽喜留他吃顿便餐,没有山珍海味,冯志祥就点了两菜一汤的家乡菜,边吃边说:“家乡的菜几十年没吃过了,吃起来真香啊。”

  回部队两个月后,冯志祥给神坛村党支部书记朱金钱和民兵连长冯沾正各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我即将奔赴越南前线,也许要和你们永别了。

  谁能相信,冯志祥那次故地重游,竟真的是最后一别。1987年,冯志祥同志在北京逝世。如今,冯志祥墓位于神坛村后山,青山相伴,绿水相随,他终于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也终于能永久守护家乡了。

  时光流转,如今,神坛村已成为红色传承教育基地,而冯志祥故居也立于村中一片空地前。不久前,神坛村党支部书记成新友组织相关人员,对冯志祥故居进行了修缮,还在冯志祥展览馆内设置虚拟讲解、投影等数字动态技术,结合图文展板、遗物陈列等,静态展示再现冯志祥的戎马一生。同时,通过对冯志祥故居与冯雪峰故居的宣传,将红色信仰代代传承,并掀起红色旅游的新热潮。

  

【专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