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四点左右,浙江义乌商贸区菜市场都会迎来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肤色各异的顾客穿梭在摊位之间,挑选着自己的生活必需品。
“巴哒哒(土豆),巴萨勒(洋葱),要不要?”摊主赵建兰一边忙着装袋称重,一边用阿拉伯语向客人推荐自家新鲜的蔬菜。
中文、英语、阿拉伯语……在“小商品之都”义乌,有许多语言高手隐藏在市井。在这里奋斗打拼的中国人为了拉近与外商客户的距离,耳濡目染地学习说外语,努力与国际“接轨”。
“我说阿语,客人听了会有亲切感,更愿意光顾我的摊位。”来自江西的赵建兰已经在义乌打拼了十几个年头,如今她的微信好友里,外商占了一大半。
从“做生意”到“做朋友”,在日益开放的义乌工作、生活,她对这些年的变化感触很深。
“现在我用外语打招呼,他们都用中文回答我。有的外国人,流行词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比我懂得都多!”赵建兰说,如今外国人都在学中国话,她学的外语就少了很多“用武之地”。
同一市场内经营调味品生意的陈飞明是义乌本地人,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阿语高手”,自家店里上千种来自海内外的货品,他都能说出阿语或者英语的叫法。
正在店里选购商品的叙利亚商人莫法克与陈飞明已经是相识近十五年的好朋友,二人交谈之间,阿语和中文“无缝切换”。
“中国是我的第二个故乡!”莫法克说,自己学中文,既是为了做生意,更是为了同中国人做朋友。“中文不好学,我现在还在上中文课。”莫法克笑着用中文说。
“以前我们经商的人如果不会说外语,就争取不到客户,做生意容易‘吃亏’。现在外国人都在学中文,会说流利的中国话成了常态。”陈飞明笑着说,“不学中文,不融入中国的生活,他们才‘吃亏’。”
来自荷兰的李八哥惊叹于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已经来义乌九年的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如今经营着自己的餐厅和酒吧。“这几年中国变化太大,生活太方便了。”李八哥告诉我们,他的中文也是“自学成才”。
“因为我们义乌越来越有名气,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陈飞明骄傲地说,“人好景好生活好,所以才能留得下人,留得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