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5月19日讯(记者 龚书弘 编辑 刘蓉)过去10年,义乌常住人口激增625375人,增长50.68%;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6558人上升至14720人,文盲率由3.30%降至1.83%;城镇人口比重上升8.4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79.67%,十分接近发达国家的80%和美国的82.7%……
5月19日,义乌正式对外发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包括总人口、户别、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城乡构成等主要数据。
总体来看,义乌常住人口达到了1859390人,占金华市的26.37%,年均增长更是达到了4.18%,比上一个十年的3.06%高出了1.12个百分点,大大高于全国十年年均增长率0.53%、全省1.72%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义乌的新增人口中,绝大多数来自于省外人口的迁移。不难看出,数据“蹭蹭蹭”上涨的背后,是义乌城市感召力的生动体现,更充分彰显了这座宜商宜业宜居之城的“粘性”所在。
那么,义乌这座建成区面积109.4平方公里的县级市,缘何如此“诱人”?
来义乌,自己为自己“打工”
在上扬的义乌人口增长曲线背后,是一条同样上扬的经济增长曲线。
从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到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再到自由贸易区,义乌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水平越来越高,“市场+制造”双轮驱动的特色愈发鲜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明显。
数据显示,义乌GDP从2010年的614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485.6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2020年比2010年的生产总值增长了1.2倍,增幅比金华高出1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近20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近30个百分点。此外,“十三五”期间,义乌三产结构调整为1.6:28.4:70,万元GDP能耗、水耗、碳排放量还分别下降了19.1%、33%、2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
人口的流入,成为了义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潜在因素;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又成为了义乌城市吸引力的核心要素。
总有人打趣道,在义乌遍地是老板,此话不假。过去十年,义乌市场主体数量从15.3万,到如今的超73万,总量超金华的一半,占全省的十二分之一,这意味着每10个人中至少有3个人“当老板”。其中,个体户超过了50万户,占到了义乌市场主体总量的七成。这意味着,优越的营商环境、完备的市场配置、发达的物流体系,越来越多人的创业梦想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实现了“自己为自己打工”。
另外,义乌还在2018年获国务院批复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全市电商主体超28万、电商专业村近200个,年网络零售额达到近2000亿元。2020年,义乌开展网红直播带货18.33万场,销售额207.02亿元。
在义乌的创业者们,淘金致富已不再局限于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处灯光、一台手机即可贸易全球。
来义乌,实现“人尽其才”
在各地纷纷公布人口数据时,就有网友调侃,城市活力可以侧面反映在该地的男性“光棍率”,认为人口流入大的城市,往往存在男性人口大于女性人口的情况。
这一点,义乌也不例外。
在义乌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002838人,占53.93%;女性人口为856552人,占46.07%。总人口性别比从2010年的110.25升至117.08(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性别比有较大幅度上升。同时,还有两组数据值得关注:一是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39.87万人,比2010年增加45.15万人;二是平均每个家庭户为2.18人,比2010年的2.35人减少0.17人。
这些都充分说明,义乌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全市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人口红利也依然存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义乌、留在义乌?答案是,有产业、有政策、有温度。
记者注意到,过去十年里,义乌不断加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实施重点企业倍增计划,全面深化“亩产论英雄”改革,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谋划“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并深化小微企业园建设,分行业推动智能化提升,全市产业结构已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迈向技术密集型。
据悉,义乌过去5年引进的亿元以上项目达到了270个。以义乌经济开发区为例,过去5年签约项目就达61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目前区内有世界500强6家,中国500强7家,中国民营500强6家,上市公司13家。此外,义乌“无中生有”的世界光明之都,集聚了华灿光电、爱旭太阳能、木林森、东方日升、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11个产业链重大项目。
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批就业者扎根义乌。义乌市第四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义乌2018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较5年前增长了18.6%。
好项目吸引好人才,好政策留住好人才。这些年,义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招才政策不逊于一线城市,制定出台了涵盖六大方面20条人才新政,覆盖广度、力度均创新高,单项资助额最高达5000万元。此外,来义求职的大学生不仅能够报路费、包食宿,还能享受租房、购房补助,生活补贴按月连发3年。
这带来的最直观反馈,就是义乌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0.55年,比2010年的9.42年提高了1.13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2010年相比,义乌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6558人上升至14720人,翻了2倍多。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义乌在2020年春节后率先推出新政、派出工作组包大巴、包专机、包专列、给交通食宿补贴等进行“抢人”,分赴全国27个省市“抢”回生产力、“抢”回大订单;2021年元旦后,义乌又推出“留人暖政十七条”,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全国网友纷纷要求当地政府以义乌为范本“抄作业”,让每一个留下过年的人,都真真切切有了获得感和归属感。
如此诚意,何愁留不住人?
在义乌,从幼儿园念到研究生
异地就业发展,最关心的莫过于子女的教育问题。而在让每一个人“有学上、上好学”这件事儿上,义乌可谓久久为功、诚意满满。
数据显示,2020年义乌0-14岁人口为257838人,占13.87%,比2010年上升1个百分点。在人口基数、劳动人口数量激增的情况下,14岁以下人口比例反而增大,传递出的信号就是:义乌并非创业者的“停靠站”,而是他们人生的“下一站”。
这背后,是近年来义乌持续加大的教育领域投入。据悉,“十三五”期间义乌就投入了16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倍,新建校舍超250万平方米,建成投用学校超140所。2017年还启动了“百园工程”项目,全市在校生数从2006年的16万增长到目前的25.8万,教职工数从1.02万增长到2.28万。“十四五”期间还预计投入近200亿元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义乌曾因“年薪120万招聘教师”“教师年终奖9万多”等多次登上热搜,相关部门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绝不是噱头。
除了基础教育,义乌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规划建设了以大学、研究院所、产业园为重点规划建设40平方公里双江湖科教园区,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国科大“一带一路”学院、浙江大学国际医学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等高端院校相继落地,为人才孵化提供保障。
此外,义乌从2012年起便全面推开“阳光招生”工作,将招生入学的每个环节都向社会公布,取消择校生、借读费,切实遏止无序择校和腐败现象。
在教育发展均衡化方面,义乌在2014年还获评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
在义乌,感受“城乡等值”的精彩生活
义乌正在逐渐成长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你惊讶吗?
毋庸置疑,比肩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就是最好的印证。
2020年义乌市城镇常住人口148.14万人,比2010年增加60.2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9.67%,比2010年高出8.45个百分点,大大高于全国63.89%及浙江省72.17%的水平,并且,非常接近发达国家的80%以及美国的82.7%。
义乌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城乡一体化社区布局规划,融合发展之下义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东西南北中”城市框架全面打开。
交通拉近城镇距离,国贸大道、环城路、绕城高速等相继建成,从义亭到大陈,驱车只需20多分钟;有机更新改善人居环境,5年完成城乡有机更新6.4万户,持续改造提升老旧小区;星级美丽乡村完成全域创建,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20万元以上,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90:1,共同富裕基础扎实;更先后斩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无违建县等称号,绿色发展指数全省第一……
除了路通增收环境好,在义乌更能享受“城乡等值”的公共服务。医共体基层就诊率达68.8%,药品集中采购改革获全省推广;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居全省前列,困难群众医保资助参保率达100%;全面适时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建成“十五分钟”健身圈;实现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镇街全覆盖,助餐、配送餐服务城乡全覆盖;建成市镇村三级矛调中心,再获信访“无积案市”,生产安全事故、火灾事故、交通事故亡人数均大幅下降,捧得“平安金鼎”。
值得注意的是,义乌的人均寿命达到了81.88岁。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0.9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13个百分点。
不难发现,宜商宜业的义乌,变得更加宜居;重改革重发展的义乌,依旧更重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