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5月20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王婷)“街上的人流量很大,到处是行色匆匆的人群。”这是很多外地人对义乌的初印象。
如今,这样的印象,我们可以用数据来佐证了。
185.94万人,这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刚刚公布的义乌常住人口数。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间,义乌净增62.54万人,增长50.68%,年均增长4.18%。人口总量超金华四分之一,位列全省县级市第一;人口增量分别超过温州、湖州、绍兴、衢州、舟山、丽水六个地级市。
人口总量,历来是一座城市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是什么推动义乌人口大量新增?而义乌又凭什么留住这么多人?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这人口数据背后的发展“密码”吧。
关键词:创业创新
“来了就是义乌人”,这是让所有外地人最暖心的一句标语。近些年,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投身义乌,扎根落户义乌。
“我们全家人都过来发展了。”上个月,“90后”的东北人吴曦乘坐火车南下,开始了在义乌打拼的第8年。2013年毕业后到义乌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吴曦见证了义乌日新月异的发展。今年,吴曦选择了创业,在义乌成为一名老板。
吴曦是“新义乌人”中的典型代表,正是有了数以万计来义创新创业的“吴曦”,才成就过去十年义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也让义乌人口快速增长。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义乌人口年均增长率比上一个十年的3.06%高出1.12个百分点,大大高于全国十年年均增长率0.53%、全省1.72%的水平。可以说,如今,在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稀少,且只有11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义乌的人口密度不亚于杭州萧山区、余杭区,也绝不比宁波地区人口最多的慈溪市少。
“人口持续‘用脚投票’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足以说明义乌的发展前景受到了广泛认可。”相关专家表示。
多年来,义乌致力于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而世界小商品之都一定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汇聚之地。我们看到,在上扬的义乌人口增长曲线背后,正是一条同样上扬的经济增长曲线。义乌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614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485.6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2020年比2010年的生产总值增长了1.2倍,增幅比金华高出1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近20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近30个百分点。尤其是“十三五”期间,义乌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04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485.6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2020年比2015年的生产总值增长了38.4%。
充满活力的义乌,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在义乌新增人口中,绝大部分来自省外人口的迁移,省外流入人口占人口总量的47.34%。2020年,义乌更是成为我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不含区),总人口占金华市的26.37%。去年,《求是》主管主办的《小康》杂志社就曾公布“2020中国县域人口流入百强榜”,义乌在与包括各大城市城区在内的县域竞争中,以91.99的总评分(满分100),仅次于广州市海珠区,名列第二。
都说义乌是一个“人人都可当老板”的城市。如果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义乌常住人口185.94万人计算,义乌每10人里面,至少有3个人是“老板”,创业密度位居全国前列。而另外一组数据是,2010年底至2020年底,义乌的市场主体总数从15.3万户增长至69.1万户,翻了两番,净增市场主体数达53.8万户,年平均增长率为16.3%。其中,截至2020年底,义乌市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电商主体累计达到28.07万户。
小商品海洋,创业者天堂。繁荣的市场、畅通的物流,孕育了义乌肥沃的创业创新土壤。成千上万创业者怀揣梦想和热情来到义乌,在“义乌上河图”上实践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为义乌未来长期发展奠定了人口基石,也积蓄了新的发展动能。
关键词:改革发力
在今年5月4日这个属于年轻人的节日里,记者在朋友圈中看到一位专门从事网络设计的人士写道,“家乡在慢慢变老,义乌则越来越年轻”,对此印象颇为深刻。
年轻态,可以使一座城市延长人口红利。据此次普查显示,义乌常住人口中,15—59岁人口为141.09万人,占75.88%,高于全省8.02个百分点、全国12.53个百分点。统计局相关人士表示,这是由于外地流入我市的人口以中青年为主,使义乌人口总体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化。而这种年轻态,恰恰从侧面体现了义乌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的年轻态,从根本上讲,有赖于义乌持续深化改革。义乌作为改革开放先发地区,近年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定位,着力加快经济和城市转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十年间,依托国贸改革,义乌积极探索、勇于尝试,新型贸易快速发展,开放体系全面拓展,为全国改革开放探索了新路径、新经验;
十年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来了,综保区来了,自贸区来了,为世界小商品之都增添了更高能级平台;
十年里,义乌坚持项目为王,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过去五年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70个,“无中生有”打造信息光电和汽车制造两大千亿级现代制造业集群;
……
一座城市经济活力,体现在能够给不同层次的人创造发展机会。义乌以“市场+制造”双轮驱动,以制度优势、产业升级,加速吸引集聚各类市场主体和高端人才。
比如,已然在义东北物流中心落地的总投资30亿元以上的深国际智慧综合物流港项目,成功运营后,预计就可带动就业人口1万人。“单这个项目,就要招聘1万名以上人员。一人来义、全家来义,这种以人才流入为特征的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义乌的标签。”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说。
另一个案例,则是已落地绿色动力小镇的吉利集团项目,如今已有约1000名专业技术人员入驻。
除此之外,随着晶科、晶澳、天合光能、爱旭等一大批光伏光电行业落户义乌光源科技小镇,待项目全部落地达产后,研发人员总数也将超5000人。
好项目提供好平台,好政策留住好人才。这些年,义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招才政策也不逊于一线城市,制定出台了涵盖六大方面20条人才新政,覆盖广度、力度均创新高,单项资助额最高达5000万元。2020年,首次来义大学生达到3.8万人,人才总量从2010年的20.4万人增加至34.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从2010年的5.8万人增加至2020年的10.6万人。
年轻态,使义乌延长了人口红利,高端人才则凸显了独特优势。这在普查公报中已经得到体现。在义乌劳动年龄人口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39.87万人,比2010年增加45.15万人;其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5年,比2010年的9.42年提高了1.13年。同时,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为39.94%,比2010年提高了14.97个百分点。
关键词:城市能级
除了最为实在的经济发展方面的吸引力外,每个人对义乌人口增长背后的原因,其实都有自己的看法。
每次晚上只要歇息下来,“新义乌人”周江都会去江滨绿廊散散步,在跳广场舞的大妈旁边观赏一阵,或者上义乌植物园跑一会步,畅游绿意盎然的“天然氧吧”;又或者走进三挺路夜市或异国风情街,体验不同文化美食,好像这也是一种乐趣。
周末里,周江还会去佛堂古镇、“千年龙窑”缸窑村等附近转转。义乌望道信仰、德胜古韵等10条美丽乡村精品线,他也早已熟悉得如数家珍。
“义乌区别于其他大城市的地方,既有‘市民化’,也有‘国际化’,浓浓的商业气息和生活气息都是义乌的城市魅力,来了就不想离开。”周江说。
据悉,2020年义乌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得分86.32分,已连续三年高于金华平均、全省平均。此外,2010年至2020年,义乌已建成区绿地面积增加了1330公顷,公园从24个增加到44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4.73平方米增加到12.18平方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福利”,不仅增强了市民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且成为义乌持续吸引人、留住人的又一生动诠释。
当然,与周江这样略显感性观点不同的是,很多人的看法更理性: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太高,住房、就学、就医等都是痛点、堵点。
反观义乌,近年来,通过实施牵一发动全身的项目拉开城市框架、带动全市域各区块协调发展,南部依托双江湖建设65平方公里科教园区,北部规划建设面积8.4平方公里植物园,布局高铁新城、新CBD,东大门推进12平方公里开发,西大门84平方公里落地自贸区、综保区等重大项目,城市空间格局加速打开,“东西南北中”框架基本成型,城市能级全域提升。
“具体到老百姓层面,义乌在社会保障、子女上学、就医等方方面面都送去真正的福利。”市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说。
比如,在教育方面,义乌确保教育优先投入。10年来,教育经费总投入超过270亿元,共建成投用学校114所。2018年启动第一个幼儿园“百园工程”,到2021年底将全部建成,第二个“百园工程”已启动。“十三五”以来市财政对教育投入超过108亿元,是“十二五”的3倍,让人得以“安家”;
医疗方面,义乌不断深化浙大高水平医联体建设,投用新妇幼保健院、儿童福利院等,让人得以“安身”;
食品安全方面,义乌成功创建省食品安全市,建成省放心农贸市场5家、省三星以上文明规范市场9家,让人得以“安心”;
社会治理方面,义乌连续七年保持现发命案全破,“平安义乌”实现十三连创,勇夺“平安金鼎”荣耀,让人收获“安全”;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义乌不断健全城乡路网,建成免费绕城高速,并把免费政策扩展至浦江、金东,全市所有行政村15分钟内通达快速路网,让人出行便利;
老百姓办事方面,义乌持续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最多跑一次”改革考核全省第一,当前又以数字化改革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让人办事“舒心”;
……
浩浩荡荡的大千世界里,有人的地方才有烟火,有人的地方才是征途。义乌成为浙江人口最多的县级市,数字并不仅仅是数字,它的背后,代表了义乌启程再发展的讯号。
“十四五”期间,义乌提出按照300万人口二类大城市规模来规划城市。在开放性和包容度与未来抱负之间,义乌潜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