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凝重的王村文化礼堂。
文化礼堂的图书室是村民们看书的好场所。
文化礼堂传承家规家训。
沿义兰公路北行,就来到了上溪镇王村。村西面路边,矗立着一座青石牌坊,造型精致,气势雄伟,让人耳目一新。牌坊上书“榴山望族”,两旁镌刻:本支衍晋英贤济济流雅韵,宗祐荫槐子嗣敦敦著华章;另一面则书“孝友遗风”,两旁镌刻:铭先祖恩德以义礼传家,训后辈实本求清白在世。两幅鎏金对联相互映衬,标识出这个村庄的不同凡响。
走过石牌坊,左侧是清波粼粼的大水塘,中间建有一座石亭,两侧回廊曲径通幽;右侧是错落有致的村舍民居,窗明几净整饬一新……当地盛传:无论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看到的都是洁净优雅的环境,感受的都是如此文质彬彬的氛围。
几毁几建历经磨难志不弃
王村文化礼堂就坐落在池塘边,上书“王氏宗祠”,显得古朴凝重。门楣上还有石雕的流云图饰,结体舒展流畅,上方屋檐飞檐翘角,映衬着蓝天白云,显得更为高耸辽阔、器宇不凡。
这栋清代建筑占地342.8平方米,坐东朝西,前、后两进,五开间。2019年,王村王氏家族重修宗祠时,添建了门楣门厅,显得结构完整,高大宽敞,富丽堂皇。从门厅进入,就是高高的木门槛,需要小心翼翼才能跨越而入。
据《王氏宗谱》记载,义乌的王氏由中原地区南迁而来,共有五支,榴山王氏就是其中的一支。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先祖王宋祐从婺州永康迁居苏溪镇西山下,后来又迁居到城西街道石明堂,往后又逐渐迁徙到上溪镇王村,其始迁祖为王烈,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
据资料记载,几百年前城西街道石明堂曾建有王氏宗祠,后来由于王村人口繁衍,决定在王村创建一座新的宗祠。清雍正年间(1723—1735),王良标、王允吉、王思诚等16位族人经过长期的筹划筹备,在乾隆五年(1740)奠基开建,至乾隆九年(1744)竣工。
乾隆三十一年(1766)八月,王氏宗祠前、中二厅为白蚁侵蚀,岌岌乎可危,随时都有坍塌之虞。在危难时,王氏家族中的王有骥、王有熹、王新宝、王应龙等13位族人振臂一呼,纷纷慷慨捐资,重修王村宗祠列入了村民的重要议事日程。
道光元年(1821)二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让王氏宗祠再次蒙难,这座雄伟的宗祠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是年三月廿四,族人王世恺挺身而出,设宴请族众商议重建事宜,族人王世愔闻风而动,当场慷慨捐资1000两白银,其他宗亲深受感动,纷纷捐资共襄美事。是年九月,王氏宗祠重建工程破土动工,道光三年(1823)腊月,工程竣工。这一年,村民们欢欣鼓舞,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族众商议后,将村西北的留山更名为“榴山”,确立王村王氏为“榴山王氏”,将中厅“惇五堂”易名为“惇典堂”,蕴含忠厚传家、欢庆宗祠落成之意。
太平天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蔓延。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国军队在兵败撤离时,一把大火将王氏宗祠后厅烧毁。
时隔二十年后,由王景梁等宗亲牵头捐资,在光绪九年(1883)十月廿三动工重建后厅,于次年四月竣工。从现存的中厅、后厅的建筑风格、用材、装饰等方面来看,后厅大大逊色于中厅,这是时代留下的印痕。20世纪70年代,村民们忍痛拆除了宗祠的前厅,仅留中厅及后厅,令人扼腕。
虽然历尽磨难,但村民们不屈不挠,不畏艰难险阻,大家齐心协力对宗祠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和重建,传至后世,成为王氏家族的一份荣耀。
日日如新村庄发展步不止
时光流逝,“诚勤”家训代代相传,王氏族人诚实诚信,勤劳勤勉,奋斗不息。
走进王村文化礼堂,仿佛打开一部底蕴厚重的史书:有自然灾害的磨难,社会变迁的忧患;还有艰苦创业的艰辛,安居乐业的欢愉……
自古以来,王村以农业为主,村民种植蔬菜、水果和糖梗为多。王村素有“上溪红糖第一村”之称,目前糖梗种植面积为240亩左右,占耕地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红糖加工是村民增收致富主导产业,产品远销省内外,年销售额达800万元……这些都一一记录在文化礼堂内。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发展,王村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王村红糖厂于2017年8月改造后,搬迁至义兰公路一侧,占地5000多平方米。近年来,王村红糖厂每年通过出租、加工红糖等,可获利四五十万元,是村集体里的主要收入。
2020年底,王村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斌,召集村两委成员,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形成了《王村垃圾分类考核奖惩细则》。包含12项考核内容的“细则”规定,本村户籍人员1058人,按每人每月20元的标准实施奖惩,全年发放25万元;凡违反12项考核内容之一者,扣除全家所有人当月的奖金;房东可向租户收取每月不超过100元的卫生费,如若出租户违反规定,则扣除房东全家当月的奖金……
《王村垃圾分类工作会议记录簿》第一页,清楚地记录着:2020年12月25日,组织开展一次环境大整治,对村民房前屋后乱堆乱放进行一次大清理;垃圾分类实行“积分兑换制”“星际用户评比制”。
村两委成员以身作则,带头搞好自家的环境卫生。在清理房前屋后的柴火时,有少数村民一开始不配合。王文斌便当场给村民算起了经济账:家里5口人,一月领奖金100元,一年领1200元,可以买多少柴火了呀……话还没说完,村民们就自觉清理起来。
经过彻底的大扫除,王村面貌焕然一新。为了建立长效机制,村里成立了“垃圾分类检查考核小组”,由村党支部副书记牵头,每月不定期进行督查考核,设立荣辱榜,对考核结果进行张榜公布,同时按照奖惩细则,进行扣罚处理……一套“组合拳”下来,村里的环境卫生整治成为常态。
“现在我们都明白了,环境卫生好了,心情就舒畅了,这都是为自己做的好事。现在要是谁乱扔乱丢,肯定要被大家嫌弃的。”村民陈建忠今年70多岁了,他眼看着村里环境越来越好,自觉保持干净整洁逐渐成了村民们的习惯。
用经济杠杆撬动了乡村治理后,王村的整体发展迈入了“螺旋式上升”阶段。班子成员心齐了,村民们也从“局外人”变成了“主人翁”,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不断谋求更好的发展。
在村务公示栏里,挂着一幅“王村有机更新规划鸟瞰图”。王文斌说,王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村两委成员正因地制宜抓紧谋划改造项目,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步子稳起来,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早日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