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月5日讯(记者 方维 编辑 童晓)时光流转寻常事,人间烟火最可亲。餐馆里传出“热腾腾”的谈笑声,机场火车站人流来来往往,巷口锅碗瓢盆声悦耳、饭菜喷香……新年第一缕阳光倾泻,给了义乌第一批“阳康”的人希望。
“12月18日左右开始到跨年夜,忙,太忙了。”饿了么国际商贸城站站长张士安嘴角挤出勉强笑容,“最艰难的冬天终于要过去了,但愿这是最后一次。”
12月20日中午,记者走进义乌稠州西路的一家餐饮店,店内仅2名顾客堂食,大小餐桌上堆满了外卖餐品。“157好了吗”“135在哪里”“166呢”“哎又要超时了”……在店内,骑手们行色匆匆,取到餐品后便立马上路,不愿意多说几句。
“当时,我们站点从月初的58人锐减到30多人,订单却猛增到每天3000单以上……”这个冬天,张士安一天也没休息。订单越来越多,骑手越来越少。日子向前,“阳了”或是“没阳”的“小哥”都继续奔走在路上。
从事外卖行业多年,张士安见证了疫情三年义乌外卖行业的“起”与“落”。身边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很多以前的熟人不见了,有人回老家创业,有人挣了钱去打别的工了。但也不断有新人加入——做生意失败的老板,刚毕业体验生活的小年轻,出来跑外卖。“现在超时扣钱不?”采访间,一位“小哥”探头。张士安拍了拍他的肩,“放心吧,不会扣你的。”
于是,这位“小哥”便回头从外卖箱内拎出一袋12块钱的快餐,边走边和进出的同事打着招呼,“今儿吃饭早,真开心。”他的笑容朴实而憨厚。
“那会站里确确实实没什么人了,只能顶着上,骑手兄弟们都很给力。”每逢午晚高峰,每位骑手手中订单都有10单以上,药品、生鲜超市等外卖多了不少。12月22日,张士安接到了来自骑手朱庆子的电话。电话里的声音紧张却无比坚定:“帮我把其他订单都改派吧,这位顾客身体不适,我得马上送药。”据悉,当时的朱庆子正前往奶茶店取餐,一位顾客突然联系他,说自己非常难受,喘不过气来,能否加个急。听顾客声音不对,朱庆子毫不犹豫地推掉了手中其他订单,以最快的速度前往药店取药送过去。敲了两分钟后,顾客开了个门缝:“别离我太近,我阳了。”朱庆子说,他每次想起来,就是浓浓的酒精味。
“‘单王’啊,你的‘年货大礼包’还没领回去呢。”张士安叫住另一位戴着黑色帽子的“小哥”。这位被称为“单王”的“小哥”只摆摆手,“一会说。”身影和茫茫夜色融为一体。
这位“单王”名为茹梓杰,老家在距离义乌1000多公里的广东农村。三年前因疫情创业失败后,一腔热血的他便投身外卖行业还债。“他啊,最多的时候每天有150单,一个月下来3400单以上,每年骑行5万公里。”张士安告诉记者,“茹梓杰常常中午买一份饭,留一半晚上吃,节约得很。”二十岁出来闯,今年正好“不惑”的茹梓杰终于在义乌周边安了家。
既然是“单王”,最艰难的日子里也没有休息,“那几天,太忙了,送完这单,下一单就快要超时。”临近22时,茹梓杰终于空下来,大口大口对着矿泉水喝着。他说,自己常“跑”,身体也不错,一般能扛就扛。当体温烧起来了,就来骑手站点喝口水、充充电,身体好转、症状缓解了继续出发。“要是‘阳’在家里,一天七八百就没了。何况,居家自愈的人们,急需外卖‘续命’。”茹梓杰抓了抓后脑勺,黝黑的皮肤,眼里闪着光。手机接单、奔波路上、上下楼梯、电话对接,这是茹梓杰每天的工作,“你看我口袋里随时备着消毒喷雾呢,外卖都消毒过的,为人为己,安全第一。”茹梓杰连声和在特殊时期体谅过他们的顾客致谢,他说,刺骨的北风里有了春的消息。
为什么来义乌?为什么成为“小哥”?“义乌自由、适合创业,‘小哥’门槛低、收入可观,总而言之,都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这是茹梓杰的答案,也是义乌成千上万奔驰在这个寒冬的“小哥”们的“心声”。留岗红包、暖宝宝、手套、护膝、防疫物品、春联……抱着沉甸甸的福利,茹梓杰笑着说自己不会走了。
暖起来、亮起来、动起来,大家心情就会好起来,会越来越有信心。今天(1月5日),支援广东珠海配送的数位义乌饿了么骑手结束了半个多月的“搭把手”,即将返程。不论是“8.2”义乌疫情帮忙运送核酸标本、“爱心代跑代送”,还是这次“迎峰”而上,这些“商城骑兵”身上那助人为乐的标签始终闪闪发光。普通人的经历和付出,在互助中闪耀着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值得被铭记。
“疫情困不住我”“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我们每天奔在路上,能感觉到城市马上就要好了”,寒冬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黑夜遮蔽不住黎明的曙光。三年,越来越多人开始明白“如常”的可贵,没什么比平常的幸福更有力量,有人试着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有人在夹缝里开辟出新赛道,实现了“弯道超车”。忙碌的身影,生动的场景,都是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