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再过几天,就要告别虎年、迎来兔年。
说到“过年”,自然少不了对“年味”的推崇。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留在义乌的你们、我们、他们,都是“义”家人,都是这座城市的主人。让大家一起在回忆、沉浸和憧憬中迎接即将到来的这个春节。
人的一生,总在不断找寻着来处与远方,不断找寻着诗和面包。小时候,盼着长大,能早日走出家门,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长大后,希望时光能倒流,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在过往时光里,有英姿勃发,也有物是人非,还有藏在记忆深处的“年的味道”……
记忆中的东北年俗:吃饺子、剪窗花、贴挂钱儿
被采访对象:李佳,80后,来义乌已有四五年,目前在义乌某国企从事宣传工作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孩子,出生在吉林的一个农村小镇。对儿时的我们而言,过年最开心的事除了穿新衣服、吃糖果,还有很多充满趣味的民俗。
“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个童谣唱的是真事。一进腊月,农村的家家户户就开始杀年猪了,料多、味浓的东北杀猪菜一下子就把年味带起来了。
冬至吃饺子、小雪吃饺子、大雪吃饺子、小年吃饺子、大年吃饺子、初一吃饺子、初三吃饺子、初五吃饺子、十五吃饺子……饺子是东北人过节的必备重头戏之一。在耳濡目染之下,很多东北的小孩七八岁就能上手包饺子,当然,吃起来也是十几二十个起步。
来义乌后,家里的大人都不在身边,我和先生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好好坐下来包一顿饺子。真的想吃了,就在街上找家东北饭馆点几盆酸菜馅的、猪肉白菜馅的饺子,但吃起来总感觉不是老家的那个味道,终归少了点什么。义乌人很聪明,有本地的朋友会把火龙果、南瓜、菠菜等榨汁和面,再包成红黄绿等各色的饺子。说实话,看着是挺诱人的,吃起来就差点意思了,不得不说擀皮和面还是我们专业。
贴春联、贴窗花也是我们那儿的过年习俗。在每年农历新年前的最后一个乡镇集市上,最火爆的小摊生意就是卖春联和窗花的摊位,常常是人山人海,有人读春联、有人讨论着、有人争抢着,每一副春联都充满人们对新年的希望。每到这时,父亲总是仗着自己读书认字,成了香饽饽,大家都让他来读读,解释一下意思,现场异常热闹。父亲回到家里,手上也会拿着自己满意的春联,还有窗花、挂钱儿……厚厚的一叠。一旁的母亲总要说上一句:今年的挂钱儿,买多了。
窗花是用红纸剪出来的。印象中,村里的老奶奶大多心灵手巧,拿着把剪刀坐在炕上就开剪了。贴挂钱儿是老百姓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每逢春节,我们那儿的农村家家户户都贴挂钱儿。贴在门上的挂钱儿越厚越多,来年的日子越富裕。
小时候,在大年三十这天,我们都要早早起来,和父亲一起贴春联、贴窗花、贴挂钱儿。小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迎着朝阳,一个手里拿着浆糊站在地上候着,一个站在凳子上伸出手去贴。门上要贴,窗户上要贴……等一圈贴下来,一个个小手和脸蛋虽冻得通红,但都很兴奋,丝毫不觉得冷。
孩子们在嬉闹,母亲在厨房准备年夜饭,父亲在贴春联,门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着,寓意美好的窗花格外醒目,一家人围坐在炕上,一旁有糖果、有茶烟……那一个个记忆的画面,终将成为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印记。
南方小城的年俗:打年糕、压冻糖、放小炮仗
被采访对象:余利民,70后,来义乌十多年,从事教育行业
我们老家在衢州市柯城区航埠镇,印象中过年绕不开各种吃食,比如说,杀年猪、包粽子、压冻糖、打年糕。至于点灯笼、收压岁钱、放小炮仗这些,不管是我们小时候,还是现在的孩子,应该都是大家喜欢的东西。
杀年猪。凌晨四五点,家里的灯早早就亮了,我们兄妹几个也从睡梦中醒来。隔壁村请来的杀猪师傅在门口摆弄着工具,母亲在厨房用钢筋锅在煤球灶上烧热水,父亲叮嘱我们几个小孩先待在房间里别出来,然后就出去帮忙了。不久,门外传来几声猪的嚎叫声,等父母唤我们出去时,原本猪圈里的那只年猪已成了“份子”:四五份两三斤的夹心肉是要送给要好邻里的,猪头、“腿腕子”是大年三十要用的,其余的要做成腌肉,吃上一年。
压冻糖。这个跟义乌的切麻糖有点类似。压冻糖一般都是晚上做的,那晚住得近的亲朋好友都会来家里,大人们或在堂屋里帮忙,或在灶头烧火;孩子们则围着正在切麻糖的师傅,眼睛盯着木板上正散发着香甜气息的美食,一旁是母亲千年不变的唠叨声:“别急,等下有你吃的,小心刀子哦。”也有淘气的小儿,会趁大人不备跑到厨房,用一根手指伸到锅里去蘸黏稠的糖水,一不小心就被烫得龇牙咧嘴。
打年糕。年糕,有“年高”之意,意味着一年比一年高、年年高升,是过大年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每逢过年,大一点的村子都会收拾出一个用于打年糕的场所,家家户户要提前去村里预约时间。轮到自己家了,蒸米、打米等活儿有专人负责,父亲进进出出忙各种琐事,奶奶和母亲就领着我们几个小孩在简易的木桌旁坐好,把一块块米团放进木质的刻印模具里做形状。
放小炮仗。现在城市里大多禁燃,很多城里小孩体会不到我们当年放小炮仗的那份快乐。吃完年夜饭后,村里玩得好的几个小伙伴会聚到一起,从袋里掏出之前从小店里买来的小炮仗,除了往水沟、小路上扔外,有的还放到瓦罐里,或者偷偷“埋伏”在小路旁,等拎着红灯笼的小女孩经过时,忽然扔到地上,把对方吓哭。稍有不慎,我们的衣服或裤子会因放小炮仗被炸出数个小洞。等到年初一母亲收拾我们换下的衣服时,一顿唠叨是少不了的。
时至今日,当年村中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大多各奔东西,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偶尔还能见到三五个。无论是我们的孩子,还是我们自己,过年期间时刻不离手机,至于那些传统年俗也渐行渐远。
在义过年,他乡是故乡
“你是那夜空中最美的星星,照亮我一路前行;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要论当下最火的歌曲,这首《早安隆回》应该当仁不让。
歌曲《成都》的高度传唱让成都这座城市勾起人们的向往;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让新疆伊犁的那拉提大草原成为人们争相前往的浪漫之地……这几年,一首歌带火一座城的案例并不鲜见。
文化是信仰,也是力量。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家乡”不仅是自己的出处,更是牵挂和情怀。正如《早安隆回》中所唱的——“是你给我无穷的力量”一样,家乡对于背井离乡的人们而言具有非凡的意义。
作为一座商贸名城,开放、包容的义乌吸引着来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人们,来这座城市就业、生活。这几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很多外乡人选择留在义乌过年。
过年,过得更多的是氛围和感触,追求的是年味和幸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什么年”比“在哪过年”更值得关注。而这几年,义乌也在用自己不断完善优化的硬件和软件表达着这座城市的诚意和暖意。
这几年的春节,为了让“留下来”的异乡人能充分体会到这座城市的年味,各镇街充分立足辖区实际,除了近距离送礼包慰问外,还精心准备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都说民以食为天,漫步大街小巷,涉及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的美食餐馆并不鲜见,在这里,很多人都能尝到“家乡的味道”。
年复一年,似乎年年都有人感叹和担忧:年味越来越淡了,很多传统的习俗也渐行渐远了,那些流传千年的民俗文化,到了下一代不知还剩多少。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群众的生活方式与观念或许在不断改变,但对于过年的那份情怀和牵挂始终未变。
相信,“义”起过年,只要“年味足”、温情够,他乡亦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