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3月2日讯(记者 龚书弘 编辑 童晓)走进义乌市廿三里街道豆制品集聚工坊,空气中弥漫着豆子的芳香,沿着干净整洁的道路望去,风格统一的厂房在眼前整齐排开。
“我干这行十多年了,作坊也从广东一路搬到义乌,前后换了6个豆腐城,但之前的无论哪里都比不上这个集聚工坊的干净、有序。”3月1日,当记者来到义乌廿三里一家豆制品作坊,经营户张志香回想起从前,发出由衷的感叹。
曾经的廿三里豆制品作坊多以家庭粗放式经营为主,具有分布零散、数量多的特点,普遍存在“小、散、乱、差”等卫生安全问题,大多难以达到食品安全要求,容易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为实现豆制品小作坊的规范化、常态化监管,义乌廿三里街道与市场监管部门锚定监管痛点问题,创新性提出豆制品小作坊集聚性管理方案,联合建设了“前溪印象”豆制品集聚工坊,实现集聚化监管。
“不仅环境和设备升级了,在这里,我们豆制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也有人管,检验检测、监管检查、食品培训……这些督促让我们的‘豆腐’更白净了。”豆制品作坊经营户李雪姣笑道:“产量上来了,品质也没落下,销量更好了。”
据悉,义乌市场监管部门以“绿色原料、绿色加工、绿色产品”为基本原则,为集聚工坊量身定制了“543”管理规范,即集聚工坊内所有豆制品作坊实行“五统一”经营:统一规划、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处理;搭建四方监督平台:经营户自我监督、工坊日常监督、部门监管监督、消费社会监督;市场监管、镇街、园区运营三方共同严把“品质关”:原料进货关、加工卫生关、工艺标准关。
“针对日常检查事项,我们开出了检查清单,方便集聚工坊管理人员对照清单对各作坊进行检查整改,大程度降低食品安全生产风险。”义乌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此外,还会联合集聚工坊管理方,定期组织开展豆制品作坊经营户互评、互学活动,促进整体规范提升。
据悉,食品作坊“阳光化”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每家作坊都将安装视频监控,并与街道“四个平台”联网,可实时监督各作坊的生产加工及场所环境卫生。
如今,投资1500万元、占地4500多平方米的“前溪印象”豆制品集聚工坊成功实现科学规划与食品安全监管创新,吸引26家豆制品作坊入驻,日均产量达12吨,户均增产20%以上。生产现代化、管理集聚化、监管数字化使生产环境质量及产品品质显著提升,打造出豆制品行业业态优化升级的“廿三里样板”,真正让生产线上的高品质豆制品飘香千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