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3月8日讯(记者 龚书弘 编辑 童荟颖)“谢谢大家捧场,晚安啦~”当义乌北下朱的主播清清关上直播,习惯性看了一眼手机,时间已是3月8日0点40分许,再看一眼下播后的平台统计,直播4小时累计观看人数超过了1万人次,成交金额约2.1万元。
与此同时,远赴法国“抢单”的义乌“创二代”嘉嘉,刚刚和客户洽谈了一下午的合作,拿下了价值约33万元的一笔订单。下一站,她还将飞赴西班牙。
又过了几个小时,曾是义乌首批“万元户”的宝玲姐已经早早起床,忙活起了自己的包子铺,从每年销售数亿元的女富商,到61岁再创业俯首卖包子牛肉面。她的高光是义乌老板娘们奋斗的缩影,她的乐观更是义乌女性血脉中的坚韧。
都说巾帼不让须眉,妇女能顶半边天。
数据显示,在义乌这座活力四射的“创富之城”,有65%以上的创业者是女性,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活跃着义乌女性的身影。此外,义乌热销全球的日用消费品、美妆、宠物用品、纺织用品等行业,主要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是女性。
义乌国际商贸城
那么,义乌女性何以有如此大的能量?她们是怎样撑起了“半边天”?今年3月8日是第113个国际妇女节,也是我国第100个妇女节,我们就来好好了解一下义乌女性的发家史。更准确说,是一段发奋史。
(一)
对于过去“七山二水一分田”的义乌来说,不延边不靠海,自然资源匮乏,发展的先天条件不佳,女性的先天地位自然也较低。
虽曾诞生过被称之为“义乌李清照”的才女倪仁吉,但漫漫历史长河淌至近代,义乌女性的主妇身份一直未变。尤其是家中男人常年在外鸡毛换糖,女性在家要挑的担子就更重了。
“土地贫,种不出什么东西,女人又要养家,只能到处做点手工,挑挑鸡毛、做做针线活。”龚英青在义乌福田某村干了30多年妇女主任,回想起自己刚下乡工作时,村里随处可见的便是女人奔忙的身影,家里的脏活累活“一肩挑”:背着孩子洗洗晒晒,卷起裤腿喂鸡喂鸭,甚至扛着比人更高的干柴蹒跚而过……
而她们大多初中毕业就辍学,20岁左右便嫁了人,有的人可能大字写不了几个,但把家中的碎账算得门清。
那个年代,村里不少女人一边被要求“生儿子,一边又迫于政策要做结扎,在婆家也只得任劳任怨。“家里有时候七八口人,光靠村里那点工分根本不够,干活不麻利的话更没有出路,只能到处去抢货,偷偷摆点小摊,倒腾来倒腾去才能攒点小钱,还随时可能被‘打办’盯上。”当时女人口中的“打办”,正是此前将自由经营视为投机倒把而设立的专门机构。
好在实际处置上,义乌有关部门采取“明管暗放”的办法来管理自由经营,给了疲于糊口的女人一丝喘息的机会。
“变天”之日,就得从那个女人被“逼急了”,拦住县委书记说起。
(二)
义乌从贫瘠小县成长为世界小商品之都,市场成为这座城市最深刻的烙印。
殊不知,1982年,改革开放的暖风已经吹进第四年,浙中小城义乌其实依旧十分平静,直到一个叫冯爱倩的女人,拦下时任县委书记谢高华,提出自由经商的强烈诉求。
“第一天到廿三里摆摊,我就赚了6块钱,可把我高兴坏了。”回想起从田间放下裤腿上街摆摊,今年86岁的冯爱倩眼睛依然放光。要知道,那时候她已经40多岁了,第一次赚取了比平时高好几倍的钱,她的力气都变大了许多。
多少女人如冯爱倩一样,尝到了摆摊的甜头,一边躲着“打办”的追击,一边也为补贴家用舒展了眉头。
那时候,冯爱倩一个月有三分之一时间会去摆摊,也与许多小摊贩成为了朋友,成功躲过多次货物被没收的危机,“逃来逃去终不是办法,当时跟我一起摆摊的还有好几个70多岁的残疾老人,总不能让他们也天天逃吧。”冯爱倩说。
1982年5月的一天,冯爱倩在义乌县委大院门外正巧看到县委书记谢高华,心中满是苦水的她激动之下在县委大院门前堵住了理完发回来的谢高华。“谢书记,(不能摆摊)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你是我们的父母官,你管不管?”
当时,冯爱倩情急之下说了一嘴义乌话,谢高华来自衢州,并没有完全听懂,便让她去办公室谈。
这一谈,就是两个小时。
最后,谢高华手一摆,“要摆摊,你暂时先去摆吧。”这句话如千斤重,也让义乌的“冯爱倩们”放开了胆子尽情去做。
此后不久,义乌县政府、稠城镇、义乌县工商局城阳工商所三级部门成立的“稠城镇整顿市场领导小组”下发了“一号通告”,宣布于当年9月5日起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
湖清门稠城镇小百货市场
难怪之后也有人认为,义乌的“冯爱倩们”勇于在困境中求新生的拼搏精神,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义乌抢占了“开办市场”的先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则让义乌市场迎来了崛起与辉煌。
(三)
“变天”之后,义乌市场一路“狂飙”,持续领跑全国专业市场。同时,继冯爱倩、何海美之后,也诞生了俞巧仙、张吉英等一众新时代优秀女企业家。
1992年第四代篁园市场
无论是如陶小燕、傅妙玲等白手起家成为行业领军人物,还是潮起之后遗憾潮落,61岁另辟山头再创业的邵宝玲,身上都写满了义乌女性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奋斗品格。据统计,目前义乌有65%以上的创业者是女性,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活跃着义乌女性的身影。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社交电商、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方式迭出,义乌女性积极融入、善于应变的身影依旧随处可见。一年卖出10亿片,用每年超300万元的研发投入稳固穿戴甲领域全国第二,位于廿三里的新空气工艺品负责人傅玮玮坚信“技术领先才能销量领跑”;作为儿童手表国家标准的制定者,位于佛堂的卓越电子的副总王佳敏一刻不停赴海外拓销路,用奔跑状态拥抱新市场;天猫618直播TOP10的义乌主播kiki,每天坚持直播至少6个小时,外表光鲜的背后,是持之以恒不断丰富自己的“技能包”。
如今,义乌市场主体已超90万,占全省十一分之一。春节后,义乌新设主体超3万户,其中电商超2万户,占比超70%,一段段义乌创业故事正在这个春天续写。
与此同时,义乌也连续20多年不断深耕来料加工行业,摸需求、建平台、促转型,为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成千上万妇女送去订单,并每年培训10万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创收数十亿元,带领“千万妇女共富裕”。今年还专门开通全省首趟巾帼“就业直通车”,举办10多场“春风送岗”女性人才招聘会,让更多女性在义乌就业增收。
从先天困局中闯出一条生路,抓住了“变天”关键节点,又在后天开放的沃土上勃发,缔写属于义乌的巾帼传奇。
这,大概就是义乌女性一步步撑起的“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