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资讯 正文

义乌燕里村:古树婆娑栖“糖公”

发布时间: 2023-07-03 08:38:17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义乌商报记者 左翠玉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燕里村背靠石牛山下的黄土丘陵,面朝义乌南江与北江交汇口的双江口黄沙江滩,村舍四周花木葱茏,白墙黛瓦尽隐其中,远看极像石牛山下的一个‘燕窝’,燕里村由此得名。”在《燕里村志》中,详尽地记载了佛堂镇起鸣村燕里自然村村名的由来。

  择一个大晴天,穿过重重叠叠的树荫,沿着石子路绕村踱步,不多久就能将这个300余人的小村庄逛个遍:池塘边,粉色荷花摇曳生姿,瓜果蔬菜成畦成行;屋檐下,孩童追逐嬉闹,村民对坐闲谈;古树旁,老屋静静伫立,老者追忆往昔……沿途风光格外静谧美好,恍然间连时间都放慢了脚步。

  文化悠久遗存多

  “考《洋川贾氏宗谱》,燕里建村始于明成化甲午(1474)……洋川贾氏三十五世满五十三公兆华迁来定居,现燕里村民纯系兆华一脉后裔,村内无一外姓。”据《洋川贾氏燕里村谱》(1993年重修版)记载,燕里村历史悠久,迄今已549年。

  《佛堂镇志》编辑、燕里村村民贾沧斌热衷于佛堂古镇古文化的挖掘与考证。由他完成的浙江省社科联普及课题之《佛堂古镇的文化遗存》一书中,细数燕里村发掘的历史文物:1979年,村民在村东的红泥山头,率先出土距今4000多年前新石器年代先民遗存的石刀、石斧、石镞;1985年,在距燕里村西1.5公里的杨宅水轮泵站建设工地上,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1998年,在距燕里村南3公里的剡溪村通往佛堂的公路建设工地上,又出土距今0.7亿~1.4亿年前的恐龙蛋……

  不仅如此,燕里村还保留着不少文化遗产:立庙祭祀义乌“糖公”——第五代孙贾维承的历史记载;第十三代传人贾祯淑创编的《种蔗制糖四季歌》的文化经典;贾祯淑之子贾尚田最早(1952)试种双季晚稻成功的历史遗痕。更可贵的是,在燕里村民收藏的始纂于唐朝贞观丙午年(646)的《洋川贾氏宗谱》内,鲜为人知地保留了被佛教界尊称为五百罗汉排名第131尊的善慧大士佛、燕里村第五世祖贾昙颖鼎力相助建成双林寺的史实资料等。

  眼下,糖公祠堂前残存的百级岩依然蜿蜒伸展,并留下岁月的苔痕。义乌市志办文史专家傅健在《义乌双江湖区域人文历史之“燕里村”》一文中考证,百级岩在旧时是一方名胜。据《义乌县志稿》(民国)“第七册”“南乡·名胜古迹”记载:百级岩者在县南十五里,为江湾通佛堂孔道,俗称百级踏步,以层累而过,约有百余级,故名。当时,多有文人雅士在此游览歌咏,王景星记云:岩石嶔奇,壁立千仞,俯瞰双溪,萦洄如带;其下潭深百尺,渔舟常集昼坞,樵夫载薪停泊,渔唱未终,樵歌互答,逸响时闻,断续不绝。

  民俗文化代代传

  抬阁跷,又名“抬贾巧”,因乡音“贾”与“阁”、“巧”与“跷”谐音,“抬贾巧”寓意义乌贾姓人先祖多能工巧匠,向来受人尊敬、受人抬举,所以贾姓子孙后代为敬先祖而进行“抬举”活动。

  贾沧斌介绍,贞观二十年(646),洋川贾氏第9世祖贾谅回老家祭祖,修建贾大宗祠,编撰《洋川贾氏宗谱》,念第五世祖贾昙颖、贾孝兄弟俩曾“舍家宅田园”助傅大士建双林寺之功德,便在宗谱中约定:每年正月十八贾昙颖生日,贾氏必须合族“进祠堂祭祖”。抬阁跷活动应运而生,并延续成俗。

  “村里的贾氏宗祠原有三进房屋,目前只剩下中间一进了。”燕里村老村委主任贾熙林说,改革开放后,燕里村民献出耕地,洋川贾氏众村合力又重建了海云寺。此后,燕里村抬阁跷活动便定为从贾氏宗祠出发,行至海云寺祭祖。1995年起,燕里、江南街、梅林、上贾宅等八个洋川贾氏宗亲村一同约定,轮流“值甲”大年,恢复“祭祖拜佛”千年民俗——正月十八大会。

  2018年农历正月十八,燕里村轮到第四届(戊戌)大会“值甲”大年,正逢“四喜临门”,抬阁跷民俗文化活动格外隆重而热闹。在燕里村特意制作的画册《燕里大年》中,详实地记录了当时活动的盛况。

  当日一大清早,贾氏宗祠门前已是村民云集,旗幡缤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随后,装扮好的“抬阁跷”和“金山银山”“佛经塔斗”等各路队伍纷纷前来,随着起鸣村腰鼓队和“36”行艺术展演团的精彩表演,现场气氛一浪高过一浪。9点整,1000多人的队伍从贾氏宗祠出发,浩浩荡荡前往海云寺。

  “抬阁跷是在约1米见方、90厘米高的阁跷平台上,或站或坐,两三名5至10岁扮成古装戏人物的男孩女孩,由四位家人或亲朋抬着行进,在多人护卫下,随队伍沿村环游。”贾熙林回忆说,活动中,9副“抬阁跷”在开路先锋、堂灯、大锣、旗队、铳队、金银花斗队、长香大烛队等陪衬下有序行进,沿途不断吸引人们加入,队伍越拉越长,颇为壮观。队伍行至海云寺后,又举行了盛大的庙会活动。

  经过不断传承和发扬,抬阁跷已成为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融戏曲、彩扎等艺术为一身的民俗文化活动,在金华八婺独树一帜。2015年,义乌抬阁跷入选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地方不可或缺的年度春节活动项目。

   “燕里红糖”兴与衰

  在燕里村村口竖着一块醒目的大红招牌,上面写着“义乌红糖始祖村”。

  糖公祠堂是一栋白墙黛瓦的小屋子,掩映在高大的古樟树下,推门便可见“糖公”贾维承夫妇的画像,两侧有一副红色对联,曰:燕子春归寻旧主,里孙世代忆糖公。

  “旧时,每到立冬糖蔗收获季节,糖农必先祭拜糖公,企求当年的红糖质量好。而今移风易俗,改为每到正月十八,燕里村村民举行祭拜‘糖公’仪式。”贾熙林介绍,仪式中,全村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喜气洋洋地聚集到糖公祠堂,用“猪头鹅”祭拜“糖公”。

  据《洋川贾氏燕里村谱》(1993年重修版)记载,燕里村是义乌红糖的发源地,第一个把制糖技术传入燕里的是该村第五代孙贾维承(1604-1670)。《义乌红糖出燕里的故事》一文中,详细讲述了贾维承从闽南“偷学”制糖技术并将糖种偷偷带回义乌的整个过程。清顺治年间,年过不惑的贾维承南下“取糖经”,为了打破当地族规,学习种蔗制糖技术,他入赘该村,与村里一名年纪相仿的寡妇成婚。几年后,终于学到种蔗制糖技术。为早日返回义乌,贾维承想尽办法。一年初冬,他趁与村民一块挑新糖到附近集市叫卖时,背上藏有糖种的雨伞偷偷回到燕里村,至此已离别家乡15年。随后,贾维承向乡亲们推广制糖技术。第三年,糖种得到大面积种植,贾维承又花费几个月时间,动手做成第一部木榨糖车,义乌红糖由此产生,贾维承由此被人称为义乌“糖公”。

  关于燕里红糖的兴盛,傅健曾撰文以记之,1986年版《义乌县志》也有相关文字记载。1929年,佛堂镇商会选送燕里村产的红糖,以时任佛堂商会会长黄克仁先生的“黄培记”老店号作为“燕里红糖”的品牌,赴杭州西湖博览会参展,荣获特等奖,从此义乌红糖名声大振。

  为了发展义乌红糖,1933年,浙江省政府拨款10.4万元,由当时的“义乌县实验科”出面,使义乌全县的糖蔗种植面积发展到有史以来最高的2.5万亩。而后,因为佛堂码头的运输便利,佛堂镇成为义乌红糖的主要集散地,每到新红糖上市时节,各地客商云集,船务繁忙,红糖被运输至江苏、安徽、江西等地。

  曾几何时,由于许多种蔗制糖新农户缺少经验,致使义乌红糖质量不好,市场价格暴跌。唯有燕里村红糖,凭着贾祯淑“放在桌上会爬,放在口中会烊,含在嘴里清香,存放三年不烂”的“经典文化”,成为当时糖商“抢着”收购燕里红糖的“标准”。

  此后,义乌各地糖农纷纷向贾祯淑求取种蔗制糖的经验,他就收集了许多种蔗制糖的谚语,写成春季怎样育苗、夏秋季怎样管理、入冬怎样制糖的《种蔗制糖四季歌》,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具体做法。贾熙林介绍,特级的义乌红糖别名“义乌青”,指的便是“燕里红糖”。

  据贾沧斌介绍,燕里自然村划归起鸣行政村后,燕里红糖就成了“起鸣村红糖”。1955年初,义乌江上第一个动力抽水机埠在燕里村建成,起鸣村马上建成引进高产糖蔗“印度290”和“台糖134”的种植试验基地。1958年公社化后,合作公社起鸣大队成为义乌红糖的重点产糖区。但后来由于各方面原因,“燕里红糖”曾一度淡出人们视野。

  1966年,义乌糖厂在佛堂镇杨宅村建成,专门生产白砂糖。彼时,佛堂地区种植的糖蔗,几乎全部成为义乌糖厂生产白糖的“原料”。随着时代发展,义亭区用动力机榨糖蔗逐渐兴起,顶替了佛堂一带传统的木糖车榨糖蔗的红糖生产,成为当今义乌红糖的重点产糖区。

  2019年12月14日,燕里村村民集资83万余元新办的红糖厂开榨,久违的“燕里红糖”又开始飘香,直接带动十多户村民扩大糖蔗种植规模。“多的时候种了五六十亩,这两年有所减少。”贾熙林介绍,“燕里红糖厂四年前出租,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9万多元的租金收入,这也是我们村里的主要收入。”

  据悉,对于燕里村所在区块未来的建设规划,佛堂镇会同双江湖新区建设开发指挥部正在科学谋划中。

  
编辑: 童荟颖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