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停了半个多世纪又重新开榨 燕里红糖,为何会引发关注?

发布时间: 2019-12-17 09:15:30 来源: 浙中新报 作者: 王志坚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燕里红糖厂用的是电烧糖锅。

  这几天,在义乌人视野中“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佛堂镇燕里自然村,突然又“火”了起来。特别是在佛堂一带,“燕里村”成了人们热议和争相前往“看稀奇”的地方。

  一个仅有300余人口的偏远小村子,何以突然间会变成“网红村”?原来,经过3个月的“加班加点”,该村新办的红糖厂于12月14日下午正式开榨,久违的“燕里红糖”又开始在义乌上空飘香。

糖公贾维承画像。

  “燕里红糖”是义乌红糖“祖师爷”

  12月14日上午,燕里村举行了盛大的红糖厂启用暨祭拜糖公仪式。全村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喜气洋洋地聚集到村口“糖公祠堂”,用“猪头鹅”祭拜糖公贾维承。

  据该村的《洋川贾氏燕里村谱》记载,燕里村是义乌红糖的发源地,第一个把制糖技术传入燕里的是该村第五代孙贾维承(1604年~1670年)。也就是说,义乌红糖最早可上溯至清顺治年间,传承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洋川贾氏燕里村谱》里,有《义乌红糖出燕里的故事》一文。文中详细讲述了贾维承从闽南“偷学”制糖技术并将糖种偷偷带回义乌的整个过程。据文中所述,贾维承自幼聪明过人,有一手好木匠活,对农事也颇有研究。有一次,他到洋滩市里去修水车,从一名慕名来洋滩市场买花生和芝麻的闽粤客商口里得知,福建、广东一带种的糖蔗很甜,生产的糖蔗还能制成四季均可存放的食糖。这一消息,让贾维承下决心把制糖技术引回家。

  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年过不惑的贾维承,毅然背起雨伞包袱和木匠工具南下“取糖经”。经过几个月的风餐露宿,艰苦跋涉,终于来到闽南,在一个村庄附近见到了形似竹、叶如剑的糖蔗。按照当地族规,种蔗制糖术传子不传女,更不能传给外人。为了学到种蔗制糖技术,贾维承入赘该村,与村里一名年纪相仿的寡妇成婚。

  成为闽粤村民后,贾维承与当地糖农一起秋收。几年后,他终于学到了种蔗制糖技术。

  为了早日返回义乌,贾维承想尽了办法。一年初冬,机会终于来了,他趁与村民一块挑新糖到附近集市叫卖时,背上藏有糖种的雨伞偷偷踏上了回燕里的征途。回到家后才知,自己已离别燕里村15年。贾维承从雨伞里取出油纸包着的蔗糖种,开始向乡亲们介绍起如何育苗、移栽、管理、收获及制糖的经过。第二年一开春,大伙就忙开了。第三年,看到糖种在村里已得到大面积种植,贾维承花了几个月时间,动手做成了燕里村第一部木榨糖车,义乌红糖由此产生,贾维承从此被人称为义乌“糖公”。

  “燕里红糖之所以出名,与糖公贾维承的故事息息相关。”《佛堂镇志》编辑、燕里村村民贾沧斌认为,因为燕里村是义乌红糖的发源地,贾维承是义乌红糖的“创始人”,燕里红糖是义乌红糖的“祖师爷”。义乌人对“燕里红糖”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是燕里红糖重新开榨马上引发众人关注的主要原因。

热乎乎的红糖。

  “燕里红糖”与别处红糖不同

  说起燕里红糖,贾沧斌给记者翻看了《佛堂镇志》里的有关文字记载。1929年,佛堂镇商会选送燕里村产的红糖,以时任佛堂商会会长黄克仁先生“黄培记”老店号,作为“燕里红糖”的品牌,赴杭州西湖博览会参展,荣获“特等奖”。为了发展义乌红糖,1933年,浙江省政府拨款10.4万元,由当时的“义乌县实验科”出面,使全县的糖蔗种植面积发展到了有史以来最高数2.5万亩。

  后来,由于许多新发展起来种蔗制糖的农户缺少经验,使义乌红糖质量不好,市场价格暴跌。唯有燕里村的红糖,凭着贾祯淑“放在桌上会爬,放在口中会烊,含在嘴里清香,存放三年不烂”的“经典文化”,成为当时糖商“抢着”收购燕里红糖的“标准”。

  此后,义乌各地糖农纷纷到燕里村向贾祯淑求取种蔗制糖的经验,贾祯淑就收集了许多种蔗制糖的谚语,写成春季怎样育苗,夏秋季怎样管理,入冬怎样制糖的《种蔗制糖四季歌》赠送给大家。

  “糖梗要吃四季水,春种夏秋勤管理;入冬绞糖一分甜,九分苦水糖农尝。种蔗制糖农谚多,请你颂唱四季歌。”贾祯淑在用农谚编写的这首《种蔗制糖四季歌》里,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具体做法:春季——惊蛰未到打天雷,糖梗要抽蓬里剑;惊蛰回暖打天雷,糖梗开蓬育糖栽(糖苗);谷雨断霜,好卖(买)糖梗秧;谷雨过后麦抽头,套栽糖秧麦地头;栽糖先开垦,既要浅来又要深。夏季——芒种夏至麦收净,糖梗地里忙出垦;入霉糖苗发剑(芽)秧,杂草与糖比快长,不除杂草剑不粗,下地除草怕肥刺;霉天糖梗地,头件怕肥刺;糖梗地像口大粪缸,坨糖梗用料多不嫌。秋季——糖梗入秋不要料,只要泥湿有水淌;秋旱糖梗水如油,要想糖梗就难怕大汗流;秋后高温天晴晒,脚踏江车注糖梗,脚板踏肿步难行,为的是糖梗有个收成;过了七月半,糖梗甜了二节半;八月毛雨赛,糖梗日长夜大来;寒露前后留糖种,霜降留种要冻红。冬季——有糖无糖,立冬绞糖;糖梗立冬开始收,糖农起冻落雪糖车铺里抖;赤膊糖梗冻最怕,冻过的糖梗红糖是斧头剖;“斧头剖,咬上口,粘掉牙;细砂糖,堆在桌上它会爬,吃在口中香又甜,不用牙齿也会烊”(注:糖农对红糖好坏的对比)。

  据燕里村负责人贾熙林介绍,燕里红糖,与义乌其他产区生产的红糖,无论“色、香、味”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按贾祯淑的话说,不同性质的土壤,决定了不同红糖的特点。他根据燕里村的耕地有红泥、白泥、沙泥三种土圵的特点,从实践中总结出了:红泥地种出的糖蔗,制成的红糖深红色,味带酸;肥沃的白泥地(大水后的涪泥地)种出的糖蔗,色呈黄,味带咸;唯有燕里村一带沙泥种出糖蔗,制成的红糖,色黄带青,味鲜香(蜂糖香)。”

  贾熙林说,特级的义乌红糖别名“义乌青”,指的便是“燕里红糖”。燕里红糖还有一大特点——“堆在桌上会爬,含在口中会烊,存放三年不烂,越陈糖味越香”。其他产区的红糖,一般都很难越过“储存关”,存放一年后,容易或“泛潮”或“霉烂”或“生虫”,一般变质后的红糖,形如“鸡屎”,色难看,味走样,不易长期储存食用。

  “燕里红糖”的兴衰与荣辱

  据贾沧斌介绍,燕里自然村划归起鸣行政村后,燕里红糖就成了“起鸣村红糖”。种糖蔗很需要流水的灌溉,因此义乌江两岸的沙土地十分适宜种糖蔗。于是,为了从义乌江提水灌溉糖蔗,在没有动力、电力抽水机的情况下,糖农联合起来,用一部接一部的“脚踏水车”从义乌江取水上岸“流水灌溉”。1955年初,义乌江上第一个动力抽水机埠在燕里村建成,起鸣村马上成了引进高产糖蔗“印度290”和“台糖134”的种植试验基地。

  1958年公社化后,合作公社起鸣大队成为义乌红糖的重点产糖区。但后来由于各方面原因,燕里红糖一度淡出人们视野。

  1966年,义乌糖厂在佛堂镇杨宅村建成,专门生产白砂糖。在“计划经济”的制度下,佛堂地区种植的糖蔗,几乎全部成为义乌糖厂生产白糖的“原料”。而义亭、上溪方向的糖农,因有四大水库渠道自流灌溉之利,距离杨宅糖厂路远运输不方便之弊,义亭区从此开始起步,用动力机榨糖蔗逐渐顶替了佛堂一带传统的木糖车榨糖蔗的红糖生产,逐步成为当今义乌红糖的重点产糖区。

  不过,虽然如此,类似“义乌红糖出燕里”“义乌红糖的精品在燕里村”的话语依然在义乌民间广为流传。在贾熙林看来,这就是“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又重新开榨的燕里村红糖厂,为何一冒出就“走红”的原因所在。“明年将发动村民大规模种植糖蔗,让‘燕里红糖’重新兴盛起来。”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