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义乌罗汉班:“叠”百年文化积淀 待传承蓄力创新

发布时间: 2023-07-04 08:39:58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义乌商报记者 卢丽珍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日前,义乌市罗汉班获评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薪传奖”和“创新奖”。

  罗汉班,又称叠罗汉,是义乌一项集民间体育、武术、舞蹈、杂技、器乐为一体的大型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也是义乌传统民俗艺术中富有个性的表演程式,彰显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赏”民俗活动

  走阵、滚叉、拳术、刀棍术、叠塔、红海过桥……数十名头扎黄巾、身穿彩衣的壮汉手持兵器,或穿插走动,或耍刀挥拳,或叠人摆阵。异彩纷呈、惊险万分的表演,让评委老师连竖大拇指。

  据考证,义乌罗汉班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在义乌招募三千农民军,组建了义乌营(义乌兵)。这些义乌兵在练兵之余,根据武术套路、战时阵法和杂耍技艺演练成了一种练武取乐的游戏,因当时义乌一带经常练南少林派的罗汉拳,故取名为叠罗汉。

  叠罗汉大多由一个村或一个族班来表演,一为逢年过节、寺庙开光、丰年庆岁求热闹渲染喜庆气氛;二为显示本村(族)团结齐心,故常有三代同阵、四代同班的现象。罗汉班至清朝同治年间较为盛行,早先苏溪的新厅、油碑塘,廿三里的如甫、王店,大陈的八里桥头等村有罗汉班十多个,每逢重阳节都要举行赛事,类似戏班斗台,并世代相传,延续不绝。

  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葛世华描述,叠罗汉的表演场面气势恢宏,一般由四五十人组成,走阵前大旗引路,十八般兵器齐全,用锣鼓、口哨指挥变换阵势,变化多,队形美,有走阵、滚叉、刀棍术等诸多表演。“叠罗汉既能强身健体,又有表演性,是一项娱乐性、观赏性极强的民俗活动。”

  2006年罗汉班被评为“义乌市十大民族民间艺术”,并被列入义乌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2007年6月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遗项目名录。2012年大陈镇八里桥头村被列入金华市非遗宣传展示基地,该村的葛世华是该项目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直致力于罗汉班的传承工作。

   “叠”百年技艺

  叠罗汉的重头戏是“叠”,如果说走阵是舞蹈,操练是武术,那么叠即是杂技。“飞叉阵”后,只见十几人或数十人相叠,组合成“立牌坊”“三层塔”“四层高塔”等造型,最后演员们架成“红船”驶过,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每一个造型大多三至五层,底层是力大膀粗的壮汉扮成的“十八罗汉”,顶层则是小朋友。这些小朋友被化妆成“观音”“童子”等人物形象,天真稚趣、身手灵活,个个面带笑容。

  这次传统体育展演展评活动,年仅9岁的“观音”连续站上顶端四次。面对高难度动作,她每一次都毫不畏惧、泰然自若,令现场的评委、观众啧啧称赞。

  葛世华说,本次传统体育展演展评活动上年龄最大的表演者斯文良72岁,是罗汉班中资历最深的表演者,最小的仅有5周岁。

  当被问及叠罗汉有何技巧时,斯文良表示,“叠罗汉就像打篮球一样,是个人的爱好,技巧在于两个字——团结。叠罗汉是团队表演,大家要相互帮助、和谐相商,彼此给予支持,然后一起努力去达成叠罗汉的共同目标。我们八里桥头村一直有着叠罗汉的传统,它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还提高了村民的身体素质。”

  据悉,八里桥头罗汉班始建于清末,当时政局动乱,八里桥头人为了防匪强身创办了罗汉班。1930年至1937年是最辉煌的时期,抗战期间曾中断,抗战胜利后重新恢复。1947年后又停办,直至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农历正月,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蒋小洪、蒋朱洪、葛克书、葛世财等人的倡导下,重建了罗汉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颇为红火。

   “传”蓄新力量

  非遗文化只有走到百姓身边,才能重新“活”起来;百姓只有感知非遗文化,才能体会岁月积淀的魅力。然而,近些年,叠罗汉非遗项目在传承和发扬上也遭遇了尴尬。

  据葛世华介绍,目前罗汉班成员的平均年龄五六十岁,而现在年轻人对学习这门传统技艺兴趣并不大,这项民俗活动的传承面临着断层局面。另外,还有表演艺术的失传,据称民国时期的罗汉班还有好几种表演阵式,但现在几乎绝迹。在目前的表演阵式中,一些较复杂的阵图只有个别老人知晓,面临失传的危机。罗汉班成员表演热情的逐渐淡化也是目前遭遇的一大尴尬。八里桥头罗汉班成员大多在外地经商办厂,要凑齐演出比较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罗汉班也曾采取过一些措施,比如,对一些因常年在外、年龄偏大等原因不适宜参加表演的成员予以劝退;聘请师父教授武术,补足一些脱节的阵图;对以往阵式进行补充改变,近些年新增了飞叉阵、四层高塔等;建立罗汉班资料库,把罗汉班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实行系统化、信息化管理;在传统基础上对作品创新,出版了《罗汉班表演图说》和《罗汉班论文选》。

  非遗项目,魅力无限,技惊四座的叠罗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学校是一个很好的艺术传承平台,有助于这项有着500年历史的民俗文化活动再现辉煌。”如今,罗汉班以一种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走进大陈镇梓林小学,葛世华会定期走进校园,为孩子们传授罗汉班技艺。我们也在这样的传承中,看到了罗汉班的未来。

  
编辑: 童荟颖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