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2023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为深入挖掘“八八战略”在义乌的生动实践,不断深化“义乌发展经验”,展示义乌实施“八八战略”20周年的历史性变革和宝贵经验,中国义乌网推出《“八八战略”的义乌实践》专题报道。从不同角度看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精彩蝶变,激励当下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接续奋斗,高水平建成世界小商品之都,在火热的实践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义乌篇章。
中国义乌网7月17日讯(记者 龚书弘 编辑 童晓)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田子坊”、西安的“大华·1935”……这些都市文化的地标,不仅留下了珍贵的城市发展记忆,更以其延绵悠远的声线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气质。
义乌,虽是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但气质这一块,也一直不输。
对于曾住在义乌老火车站地块的居民,记忆中最为熟悉的,便是火车驶过的轰鸣声。彼时,铁轨的那头是几处工厂及仓库,方块形的连片大房子里,每日货进货出,车来人往,承载着关于义乌初生市场和工业发展的记忆。
如今,在“八八战略”坚强指引下,义乌稠城街道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在老火车疾驰而过,轰鸣声消散之后,引进全市首个民营文创园项目——1970·文创园,让老旧厂房在一番精雕细琢后焕发新生。品茗阅读、Live House、创意市集、万国美食……闹市区中增添了一隅难得的恬静,1970·文创园也用浓浓工业风,向世人讲述这里的斑驳岁月和人文风雅。
修旧如旧的“工业革命”
1970·文创园改造前
1970·文创园所处的义乌老火车站地块,原为义乌登峰机械厂、义乌老火车站中纺仓,大部分建筑是上世纪70年代所建。如果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描述这里,或许是“几十年过去了,这里依旧散发着上世纪70年代的味道”。
生活工作在义乌这座国际商贸城市的人们,习惯了来往的行色匆匆,“在快节奏、高速发展的义乌,尤其是闹市区,打造一个文艺气息浓厚的慢生活区,面临的挑战与质疑是不言而喻的。”园区总设计师季慎峰直言,“八八战略”中蕴含的辩证观,恰恰就在指引义乌充分发挥稠城街道的区位优势,补齐义乌文艺短板,不断推动先发优势成为可持续的优势。
1970·文创园二期改造前
数据显示,2012年前后,义乌全年举办的文艺展览仅有10次左右,各类文艺活动也仅有100多场。
2015年,1970·文创园作为全市首个民营文创园项目进场建设,为了留住城市记忆,发挥老厂房的新功能,园区在不改变老厂房结构的前提下,通过“修旧如旧”的理念对原有建筑进行修整,同时保留厂区内的古树和部分绿植,掀起一场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创产业的新式“工业革命”。
1970·文创园运营总监周波回忆,从管理、建设到开园,大家摸着石头过河,也收到了不少质疑声,但随着百名工匠征集令发布,各类创客工作室、私人博物馆、匠人工作室、各类设计机构、艺术衍生品创意研发机构、国外设计体验馆等相继落地,一颗文艺的种子总算在锈迹斑驳的老车站发了芽。
闹中取静的“文艺振兴”
2016年,文创的理想初步实现。当年7月,1970·文创园一区从试运营正式过渡到正式启用,共有30余个优质文创业态入驻其中,通过“快闪文创书店”等品牌活动的开展,形成浓郁文创氛围;当年底,文创园二区完成85%以上招商率。
与此同时,义乌文化产业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2015年,义乌市文化影视时尚产业实现产值(收入)达1272亿元,同比增长7.1%;2016年,义乌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780家,实现产值(收入)649.35亿元,同比增长6.2%;2017年,义乌全市各类创新设计园区和平台达到16个,建筑面积28400平方米(含建成和在建)。
随着合理的产业布局实现人气集聚,文艺氛围日益浓郁,1970·文创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这是一片文创沃土,各种奇思妙想都可以在这里生发,各种情怀也可以在这里驻留。”周波说道,“八八战略”所指引的实践观,让大家敢想敢干,干在实处。在这里,曾经斑驳的老厂房集中了创意工作空间,迸发了无穷设计灵感;曾经积囤货物的仓库设立起了书香弥漫的读书会,在城市中为人们点亮阅读的明灯;曾经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开起了一家家独具匠心的私家小店,心灵手巧的手艺人在这里汇集……
沉睡的工业资源被激活,灵动的文化基因在跃动。1970·文创园的“无中生有”“点石成金”,成为义乌文化产业的步子越迈越大、越行越稳的生动缩影,也让稠城街道老车站区块在“文艺振兴”中腾笼换鸟,再次挺立时代潮头。
文创与商业的“双向奔赴”
变局时刻存在。随着义乌大刀阔斧开展城市有机更新,主城区商圈布局发生变化,加之史无前例的疫情冲击,1970·文创园的发展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就算再难,文创园姓文这一点,不会变。”面对困境,周波斩钉截铁地说。
今年以来,疫情阴霾逐渐散去,园区联合所在的车站社区,以党建统领商圈、产业经济扩能提级,打造“慢生活”园区。“从快节奏的生活中走出来,在慢中逛,在慢中消费。”车站社区党委书记王晨啸表示,希望顾客在每家店停留的时间更久一点。
为了打造“慢产业”,园区在招商和运营阶段就用心挑选商家,并将顾客留店时间作为入驻的前提条件,从而不破坏园区“慢”这一主基调。“原则上,平均不能低于半小时。”周波表示,如果是快销业态,也要想办法让顾客愿意留在店内。
记者注意到,如今园区面积约38亩,近50家门店,每一家都有“故事”。无论是可以闻香、调香、玩香的“理想调香室”,还是一步一景都写满衢州美食文化的柯源五味餐厅,亦或是跳出快销模式,用“糕饼茶”、茶艺互动等体验式消费出圈的张大酥中式糕点,1970·文创园都让传统商业有了文艺气息,为文创产品、文化输出提供了有价值的商业平台。
稠城街道推出“小巷推荐管”系列视频
今年夏天,在义乌“四大双千”活动与现代社区建设驱动下,文创园还重启了“UV”(本地方言:有味)市集,涵盖童趣市集、深夜食集、文创市集等多种模式,让园区慢生活从白天延伸到深夜,打造全域慢产业。车站社区“两委”成员化身小巷推荐官,为园区商家代言,通过线上打卡领取福利等方式为园区引人气,并组建了“亲清小站”志愿服务队,推动园区商圈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悉,今年上半年,1970·文创园日均客流超3500人次,同比增长超50%,实现营收1.3亿元,同比增长40%。
文创园的从无到有,文化产业的从弱到兴,那颗在稠城老车站洒下的文艺种子仍在不断茁壮生长,一个蓬勃向上的文化创意产业时代正在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