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义乌鸡鸣山—— 一声长啼百业兴

发布时间: 2024-03-27 09:14:20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义乌商报记者 左翠玉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义乌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鸡文化”早已融入义乌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历经两千多年发展演变,别具特色。

  提起鸡与义乌的关联,世人大多想到的是“鸡毛换糖”。而义乌人脱口而出的却是鸡鸣山。作为义乌城区自然人文的“景观三角”之一,鸡鸣山与绣湖,以义乌江为轴,一东一西,一山一水;鸡鸣山与钓鱼矶,以义乌江为带,一北一南,一文一武。纵观古今,在鸡鸣山上,昔有登高台,文人墨客齐聚,饮酒赋诗过重阳;今有鸡鸣阁,男女老少共登临,俯瞰城区鳞次栉比,一览改革发展新胜景。

  得名承典籍之要义

  “鸡文化”之中,仅“雄鸡报晓”的内涵就已十分丰富。

  《诗经·风雨》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即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啼叫不止。汉代韩婴所著《韩诗外传》认为“鸡有五德”:“首带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

  《晋书》记载,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中夜闻鸡鸣,因起舞。至唐,颜真卿诗《劝学》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与鸡有关的最有名的诗句,当数李贺《致酒行》中的“雄鸡一声天下白”,乃其为数不多的昂扬向上的诗句。

  历代画家中喜欢画鸡的不乏其人,以徐悲鸿最为出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徐悲鸿创作了多幅以《雄鸡一声天下白》为题的作品。此外,他的《风雨鸡鸣》《大吉图》同样饱含爱国情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作为义乌“鸡文化”的代表,鸡鸣山地处江东,是大盘山余脉分支之一,海拔123.6米。

  古时,鸡鸣山主峰突兀于田野之中,环境清幽,山坡平缓,傍临着绵绵的义乌江。如若登临最高峰“昔山”之顶,放眼远眺,则可前瞰县郭,与古朝阳门隔江相望,城区的万家风华尽收眼底。

  鸡鸣山历史悠久。关于其名,义乌地方志资深专家傅健老师提供了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史料。据记载,其得名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始于汉。据旧志记载,“鸡鸣山:昔有金鸡鸣其上,群鸡皆鸣,故名。山高五十丈,前瞰县郭,傍临大溪。”据传,金鸡是传说中的神鸡,居东方扶桑山上,率天下之鸡报晓。而这个说法始于汉代,“盖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则潮水应之矣。”

  第二种说法始于晋。据清代义乌志书记载,“鸡鸣山:去云黄而东,山曰‘鸡鸣’。《县志》称‘凉月高秋’,尝有金鸡鸣其上,或曰‘此二皇所遗丹,光形如金凤凰’。”其中,“二皇所遗丹”中的“二皇”,据晋朝葛洪的《神仙传》记载,是指皇初平、皇初起两兄弟。他们是今天义乌赤岸人,“皇初平者,丹溪人也。”按《遗丹记》云:“二皇”曾在金华山上修道炼丹,在宋朝时,仍有丹灶、丹井等遗迹可寻。

  第三种说法始于唐。唐崔智韬逐化虎之妇至此山闻鸡鸣,故名。这个“虎皮井”故事是从唐人薛用弱著的《集异记》中“崔韬”故事脱胎而来。它和同书中“邬涛”的故事,共同构成清代蒲松龄名著《聊斋志异》中“画皮”故事的原型。

  此外,义乌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与元兵交战,朱兵失利,败退到鸡鸣山时,正好是凌晨,群鸡报晓,因名鸡鸣山。

  由此可见,无论哪种得名说法,皆取“雄鸡一声天下白”之要义。也从侧面印证了,鸡鸣山在义乌人民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

  汇集文人隐士怡情山水

  闲暇时间,傅健喜爱游览鸡鸣山,对此山历史文化更是情有独钟。经他多方查证,在义乌历史上,鸡鸣山风景秀美、人文荟萃,是众多文化名人的结茅地和墓葬地。

  据旧志记载:“右始祖浙江提刑四府君(即朱敦儒)先茔,系义乌二都六保,收字八百三号,地二亩二分五厘;八百四号,地七分七厘;一千三百四十一号,地三分,共三号。”由此,傅健推断,南宋词人朱敦儒最后归宿之地,就在鸡鸣山。

  查阅史料得知,宋时,义乌周姓之始祖、曾任江西抚州太守的周勇墓也在鸡鸣山。1997年8月11日,周勇墓被公布为义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宋时,还有县人陈鼐,字孟(一作伯)容,自号静翁。志趣高迈,不喜自炫。靖康初,游太学。京城陷,束书东归。结茅鸡鸣山之阳,耒蔬采薪,以奉其母,而母亦欢然,忘其忧。

  明初,义乌有神医楼汝璋,字有源,稠城东门人,精医术。时永乐帝皇嗣久病不愈,汝璋下诊后,知发蛇所攻,于是投丸而愈。永乐帝大奇之,赐“御医太宰”,汝璋固辞不就。汝璋去世后,永乐帝赐祭,葬于鸡鸣山,时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十九日。

  另有记载,元代隐士刘应龟曾筑亭山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士大夫也往往在此聚会,饮酒赋诗过重阳佳节。

  到了明朝,鸡鸣山成为重阳节邑人登高之地。这一历史记录,早在天顺五年(1461年)编修的全国一统志书里就已出现,“鸡鸣山:上有小亭,九日,邑大夫毕会于此,又名登高台。”

  “早秋未徂暑,亭午忽凝阴;旅居坐局束,胜饯思登临……”明朝乡贤王祎曾写有《七月十日新安县同权令沈子让、校官张可举、张子隣登县东鸡鸣台述怀十韵》一首,着墨一百字,以记当时盛况。

  到了清代,鸡鸣山已成为古代达官贵人、文人隐士怡情山水的好去处。

  青岩刘村人刘元震,隐居青岩之石门山,筑环山草堂,号壁山樵子。他曾写有《游鸡鸣山记》,洋洋洒洒六七百字,详尽鸡鸣山之美景,“鸡鸣山峙东江之左,屈曲盘旋;来若无因,止若无去;突者若螺,垂者若带。”亦不忘吊古伤今、励志自勉,“然则登斯山,而徒怡情风景,恣意啸咏,岂但山灵所不许,亦吾与诸君子之所羞矣。”游览了鸡鸣山之后,刘元震再次写下一首《游鸡鸣山诗》,表达了“欲移李子架,高卧万山窝”的想法。

  “鸡鸣山为义乌一名胜地。登其上,不特樊村八景、桥西六景罗列眼前,足供吾人眺览,舒畅情怀已。也即颜孝子之墓、宗留守之祠无不历历可指……”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鸡鸣山下樊村子弟樊朝铭撰写了《重修鸡鸣古庙记》,不但记载了鸡鸣山风光,还言明山顶有“鸡鸣古庙”之实,然“并始何时,碑碣无存,莫得而稽。”文中写道,因梁栋柱楣被白蚁啃食,古庙将倾,村民们得知后踊跃疏财,不到两个月,庙宇修葺一新。樊朝铭还叙述了一事:“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倭人入寇,杭垣沦陷。明年第四路军刘总司令驻扎本山附近,指挥部队扼守钱江南岸,浙东赖是安静如常尔。时有少数兵士停留庙内……”

  在傅健看来,民国时的《重修鸡鸣古庙记》和《鸡鸣山》木版画,是古代义乌留下的关于鸡鸣山文字和形象最后的回响。

  “乌伤”对“鸡鸣”天然一联

  沧海桑田,今日的鸡鸣山是义乌主城区唯一的自然高点,也是义乌城市规划结构中重要的交通和景观节点。

  2020年1月17日,坐落于鸡鸣山上的鸡鸣阁实现常态化亮灯。一时间,该景点成为义乌的网红打卡点。

  据悉,鸡鸣阁是义乌首例大型主体全木古建工程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总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这座塔形建筑由国内著名古建专家、东南大学教授朱光亚领衔设计。设计理念围绕凤凰主题,以楼、桥、亭、台的组合,化整为零;以架空形式,形似空中楼阁。其布局组合顺应山势,层台累榭,盘旋而上,宛如栖息在山顶的“金凤凰”。

  关于鸡鸣阁的得名,也有一段佳话。

  2014年仲春,义乌一众饱学之士应邀参加鸡鸣山建楼阁命名征求意见座谈会,商榷从“凤翔阁”和“龙凤阁”中择其一,为其增加文化内涵和宣传推介理由。

  会上,有识之士建议改取通俗易懂的“鸡鸣阁”为名。为此,他们查阅了相关资料,撰写了1000多字的文字材料,详尽陈述理由。其文辞言之切切,情之殷殷:“义乌起于乌伤(乌为孝鸟),现显成于鸡鸣。‘乌伤’对‘鸡鸣’天然一联。义乌从‘鸡毛换糖’起始而成就‘金鸡独立’之辉煌,其中‘养鸡生蛋’而不‘杀鸡取蛋’、创造优良营商环境是经典之典,秘诀之要……”至2019年9月,该命名理由被反馈给了义乌市主要领导。领导倾听民声,终至心愿达成。

  眼下,鸡鸣阁已是市民休闲的胜地。白日里,鸡鸣山上人来人往,登高赏景。夜幕下,鸡鸣阁灯光璀璨,美轮美奂。

  这一幕场景,让城投旅游公司一众人员倍感欣慰。自从接手了鸡鸣阁的运营,他们就为之拼尽全力。

  在该公司副总经理郑阮元的微信页面里,一张被置顶的截图显示:去年8月21日,“义乌鸡鸣阁热闹非凡”的词条,因高达417.7万次的搜索量而位列抖音热榜同城榜第二。“已经突破了500万次。”至第二天傍晚,她留言道。

  今年正月,热词“鸡鸣阁”再次出圈,并引发持续关注。

  2月2日,鸡鸣阁内阁开放。随后,城投旅游公司先后组织了国风研学、何福礼竹编艺术展、唐韵市集等主题活动,并推出非遗文化拓片、投壶、套圈等项目,让市民乐享春节假期。神龙飞,凤出阁,乘风入云天地闻,盘旋乌伤紫气升……鸡鸣阁“龙凤呈祥”飞天表演让人叹为观止。至元宵当日,“曲动义乌艺述美好”全市曲艺专场巡演首场活动举行,精彩绝伦的曲艺盛宴,让到场观众沉浸式体验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和着明媚的春光,郑阮元站在“飞阁厅”里,细数着鸡鸣山的发展规划,以及将要举行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铿锵有力地展望未来:“我们正集各方之力,深入挖掘义乌‘鸡文化’内涵,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义乌传统文化,致力将鸡鸣阁打造成义乌城市文化新地标,使之真正成为‘浙中黄鹤楼’。”

  
编辑: 童荟颖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