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在义乌义亭镇陇头朱村稻蛙共生种养基地,负责人楼国三向记者展示着今年的种养新成果——30亩稻田下密密麻麻生长着的黑斑蛙,每亩产量可达3000斤,产值5万元。
“现在已有2000斤黑斑蛙成熟,昨天就有客户来预订了。”楼国三是义乌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径。从2022年开始,他和团队多次前往江苏、安徽等地考察调研,寻找适合陇头朱村的“稻+”,最终确定尝试“稻蛙共生”种养模式。
“引进新模式前,我每月都要前往外地学习考察,了解新模式的实施细节,力求将新模式更好地本土化、实用化。”楼国三说。今年3月,稻蛙共生种养基地正式投用,一批蛙苗投入稻田后,他聘请了多位村民负责喂养黑斑蛙、管理稻田,每人每天收入200元,拓宽了村民们的就业渠道,促进了增收。
记者了解到,在稻蛙共生系统中,水稻为蛙类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蛙类则通过捕食害虫、疏松土壤和排泄物肥田等方式反哺水稻,“稻田养蛙—青蛙除虫—蛙粪还田”的共生循环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双收。
种养难,难在经验和技术。为保证种养新模式能够持续发展,楼国三秉持着“边养边学”的原则,珍惜每一次与资深蛙农交流的机会,虚心向他们请教养殖知识。同时,他积极与提供蛙类饲料的厂家建立联系,学习先进的饲料配方与养殖技术,提升自己的养殖技能与经验。
据悉,楼国三计划2025年将稻蛙养殖基地扩大到300亩,并投资700万元左右建设自动化灌溉、投料、杀菌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稻蛙养殖的效率和产量,实现一田双收的好“钱景”。
义亭镇农业农村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作为义乌农业重镇,义亭镇积极做好稻渔综合种养文章,先后打造了“稻虾轮作”及“稻鱼共生”等生态农旅项目,让家门口的农田摇身变为“网红田”和“致富田”,不断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子。通过这些生态农业模式,义亭镇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