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发布。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更加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努力构建让劳动者有高质量就业、高收入服务、高权益保障的“三有三高”就业工作体系,擦亮“就在义乌”“义起创业”品牌,全力打造就业友好型发展城市。
据统计,近三年来我市年均引进大学生超4万人,全市学历型人才达42万人,技能人才达36万人,高技能人才达9万人。
让劳动者有高质量就业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人岗匹配”积极构建“三大体系”,努力让劳动者有高质量就业。
构建“校企联盟体系”,助力高校毕业生一站式就业。当前,义乌已与全国343所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建立2大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82家就业见习实训基地,打造高校毕业生“招引-培训-实习-就业”一体化闭环系统。据统计,今年1~8月共开展引才活动142场,引进高校毕业生3.32万名,其中博士47人。
构建“劳务联建体系”,助力农民工跨区域精准就业。目前,我市已与全国12个劳动力输出省份建立190个劳务协作工作站,建立岗位信息共享机制和劳动力输出对接机制,每年带动5万名以上农民工来义转移就业。
构建“机构联动体系”,助力重点群体“家门口”就业。通过打造“1+8+X”人力资源服务集群(即1个市级人力资源市场+8个镇街劳动力市场+20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打造“零工市场+零工驿站+线上平台”三维就业帮扶平台。今年1~8月开展重点群体帮扶2.2万人次,帮扶覆盖率100%。
让劳动者有高收入服务
匠心聚,百业兴。当前我市正在全面推进“技能义乌”建设行动,聚焦“提技提薪”,让能工巧匠在平凡中创造不凡。
打通“一人一技”培育链。根据市里统一部署,分类推进“新商人”“新匠人”“新农人”“新业人”等“4类人”培育行动。同时,推动数字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创新开发“国际商贸AIGC应用”等系列商贸领域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并开展短视频制作、物流配送等N个专项能力鉴定,形成商贸全领域全链条标准化技能提升体系。
打通“以技增收”价值链。我市“真金白银”助力技能人才的培育和成长。比如,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引导企业职工每提升一个技能等级月薪增加100~500元,构建“工人增技-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价值链条;创新“技能共富贷”金融产品,为技能人才、技能型企业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生产经营性贷款和最高50万元的非生产经营性贷款。目前,“技能共富贷”已惠及2000来名技能人才和3家技能创富型企业。
打通“尊匠重技”服务链。我市全域布局打造技能村社、技能小镇、技能企业等9大“技能单元”,构建覆盖城乡的“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加快形成技能人才“上升有通道、政治有荣誉、社会有地位”的良好生态。
让劳动者有高权益保障
“公司在我们一入职就买了保险,少了一些后顾之忧。”来自河南南阳的王保剑是一名90后快递员,派件多的时候一天要送1200多件。对他而言,有了工伤保险,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就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我市创新政保社合作机制,推出“劳动者工资保障险”“职业伤害保障险”“灵活就业安心险”三项改革项目。
“劳动者工资保障险”,由市人社局作为投保人,为全体劳动者向保险机构购买“工资保障险”。在用人单位暂时无法支付工资时,由保险公司理赔先行垫付,再向用人单位追偿。保险公司在下达理赔通知书后的3个工作日内赔付到位,确保劳动者及时足额拿到工资。
“职业伤害保障险”,根据行业特性“量身定制”参保方案,目前已出台快递、外卖、交通、电商等行业参保办法,推出“骑手职业伤害综合保险”等特色产品,新业态人员参保3.2万人,实现专职从业人数工伤保险全覆盖。
“灵活就业安心险”,是构建“补充工伤保险+意外险+重大疾病险”的一揽子保险方案。该方案为无法参保工伤保险的人群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意外保障,重大疾病险实行首诊一次性给付,最高赔付40万,有效降低灵活就业人员因病致贫返贫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