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社会现象。数据显示,我市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19.15万人,占比21.01%。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关乎每个家庭的和谐幸福,如何用更多的爱呵护老年人是全社会要关心的话题。
重阳节之际,记者采访了市中心医院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方向明。他告诉记者,中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主要是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
他指出,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早期容易被忽视,来就医的老人往往都已经到了必须接受药物或住院治疗的阶段,因此,社会和家庭应多多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让老年人时时得到爱的关怀。
老年人有“疑心病”不要忽视
10月10日,记者走进市中心医院精神科门诊,亲历老年人认知障碍和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陪同就诊过程。
陈大爷年轻时身强体壮且热爱运动,前些年因急性脑梗留下后遗症,因行动不便经常待在家里。老伴比他小7岁,身体还很健康,经常喜欢去小区公园跳广场舞,陈大爷独自在家时不免胡思乱想。
3年前,陈大爷开始向家人诉说“老伴要和别人结婚了”等诸如此类的话,引得家里人忍俊不禁。后来老伴稍晚些回家他就开始担心,也经常因此与老伴争吵,心生闷气。尽管子女注意到陈大爷的“疑心病”越来越重,但应对方式主要以家庭劝说为主。没想到,陈大爷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出现经常自言自语、脾气暴躁、记忆力下降等情况,子女们这才帮着父亲预约了精神科门诊。
在门诊,陈大爷完成了相关量表评估和现场咨询评估,根据相关量表结果和评估数据,陈大爷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老年痴呆”。方向明告诉记者,老年人出现性格改变、记忆减退等情况,有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最终的诊断则需要前往精神科或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做进一步筛查诊断。
“阿尔茨海默病并不是一上来就不认识家里人,疾病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在过去三十多年临床实践中,方向明接触了众多前来就诊的老年患者,他们病情各异,不仅涵盖了由身体机能衰退、各类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还包括由于社会关系变迁所带来的精神困扰。方向明指出,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却忽视了他们内心的真正需求。
实际上,老年人因为所处的年龄阶段会面临退休、身体疾病、外伤、活动受限、感知觉下降、社交群体改变、经济下降、环境改变、家庭成员故去、各种原因导致的独居等情况。当各种各样的因素单一或叠加出现时,会让老年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加上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个性上也会出现孤僻、被动、依赖、固执等改变,还有的有内分泌等指标的改变,严重的也会出现情绪方面的疾病,均需要提高警惕。
退休后觉得自己不再有价值
退休后本该是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但61岁的王阿姨这两年却总提不起精神来。
王阿姨退休前是一名会计,也曾是单位的小领导。刚退休的时候,王阿姨就被私企返聘,在私企又工作了三年。后来孙子出生了,王阿姨就辞去工作,回家带孙子。孙子日渐长大,很快到了上托班的年纪,儿媳妇考虑老人照顾孩子辛苦,就把孩子送进了托班,这可把王阿姨心疼得不行,“话都说不利索,咋就送学校去了呢!”
从每天围着孩子转,到看着孙子渐行渐远,王阿姨心里隐隐升起一种失落感,总是叹息自己是一个“无用之人”。两年前,王阿姨相继出现心慌胸闷、睡眠变差、容易乏力等表现。家人带其到医院综合内科、神经内科进行检查,各项结果均无明显异常。“起初没认为是心理方面问题,主要感觉是吃不下睡不好,没有精神头,容易乏力。”王阿姨说,由于查不出病因,身体不适迟迟不见好转,时常被家人误会成“矫情病”,她的心情愈加不好,最终她决定去医院心理科,结果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
据了解,在我市各大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像王阿姨这样因抑郁、焦虑而就诊的患者比例越来越高。
“有些老年人在退休后会突然失去生活目标,生活无所事事,会觉得自己老了,没有价值,甚至会用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周围的情形。但是老年人常常不能很好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反应,或者不承认自己有情绪问题,把出现的问题归结为身体疾病。”方向明解释道。
“老小孩”需要温柔以待
义乌养老机构里,老人心理关爱服务已经被日渐重视,各种专业照护计划、方案、活动的实施,让这些被“岁月神偷”降低了认知功能的长辈们,不但在节假日里有满满的仪式感,日常照护也更加有效,使得他们在走向衰退的路上慢一点、再慢一点……
入住在怡乐新村的赵奶奶生活可以自理,几年前老伴不幸去世,家里子女平时上班又忙,照顾不过来又怕她出事,最后将她送到了养老院。子女日常隔好久才会有时间来看她一次,每次草草地讲几句话就走了。
赵奶奶初到养老院时,还能与周围的人简单交流,但随着时间推移,她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常常独自一人。某天,她主动请求护理员李阿姨帮忙测量血压。得知血压正常,赵奶奶却流露出对生活的消极态度:“血压正常有什么用,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生活乐趣在哪里?”李阿姨察觉到赵奶奶内心的孤独与悲伤,意识到她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照料,更是心灵上的慰藉,于是针对老人的情况,和社工轮番上门找老人谈心。
交谈间,李阿姨发现赵奶奶曾是教师,弹得一手好琴,于是尝试以此为契机,邀请她为自己露一手。“赵老师,听说您琴弹得非常好,可以帮我弹一首吗?”起初,赵奶奶显得不太自信,但在李阿姨的鼓励下,她渐渐敞开心扉,弹起琴,引得养老院里老人纷纷前来围观,老人也在大家的赞扬声中打开了心扉。现在,养老院里有文娱活动时,赵奶奶总会踊跃参与进来。
“老人就是‘老小孩’,在和他们交流时,要尊重老人,有足够的耐心,并给予其鼓励,肯定老人的社会价值。”李阿姨照护过程中,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她也大方分享了护理老人的经验,作为护理员,要善于观察老人的心理变化,鼓励老人宣泄内心感受,多使用积极的暗示语言,调节老人情绪,给予老人最大限度上的支持。对于情绪焦虑的老人,可先以倾听为主,让老人诉说心中的各种焦虑,通过倾听来判断老人焦虑的问题,再一一针对性解答,以消除老人的焦虑情绪。
咨询师观点
合力帮老年人驱散“阴霾”
方向明提醒,如果老年人心情低落两周以上,吃不好、睡不好,觉得生活没意思,性情大变,不愿结交朋友,出现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等症状时,就应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精神科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评估筛查,明确是否有抑郁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他表示,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适当运动和娱乐,是避免中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此外,家人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家人应帮助老年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他们参与社交活动,保持学习与思考;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多多陪伴,多倾听老年人的心声,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必要时帮助其寻求专业治疗。